天天说华语乐坛“完了”,怎么唱片公司收入暴增?

娱乐硬糖 2024-08-30 15:58:06

作者|魏妮卡

编辑|李春晖

这年头,华语乐坛哪年不得“完”上几次。演唱会算红火了两年吧,可细看都是黄金时代的退休人员再就业;纵有《歌手》复播,也没捧出什么新生代歌手;短视频热歌《如果可以》《女孩》演唱者韦礼安最近在“披哥”坦言,歌红人不火的时代,开演唱会都没人来。

所谓平台巨头也好不到哪去。国内音乐平台总算在亏损多年后扭亏为盈,实现微薄盈利。国外最大的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则没那么好运,去年还净亏损5.32亿欧元(约42亿人民币)。

但正如公司领导和成功学导师劝你的话:任何时候都有人能赚到钱。还真没说错,硬糖君最近发现,比华语乐坛更早被唱衰的唱片业,事实上正在日进斗金。

财报显示,环球音乐2023年净利润为12.59亿欧元(约99.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61%;华纳音乐2024年Q1净利润为1.9亿美元(约13.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55.65%。岿然屹立音乐产业链顶端的三大唱片公司,那真是吃上了金曲“养老保险”。

再定睛细看,给唱片公司贡献收入大头的正是本大利薄的订阅与流媒体服务,而且贡献的收入占比一年比一年高。2023年,环球音乐的流媒体收入占录制音乐收入的63.28%,到2024年Q1,这一占比已达到73.71%。

敢情音乐流媒体平台抠抠搜搜,都是为爱发电、全给音乐老大哥们贡献收入了。本以为国内音乐平台版权大战结束后,各家拼运营、扶持独立音乐人,华语乐坛会有另一番面貌。谁知三年过去了,顶多算死水微澜,这和我们在影视、文学、动漫等行业看到的情况完全不同。

在多年加固的版权和产业机制下,唱片业“叔父辈”仍然是音乐产业的话事人,有维护既得利益的冲动,少开拓创新的需求。在被互联网充分进入、改造的各大文娱行业中,音乐产业大概是最“敬老尊贤”的,这究竟是音乐的特性决定的,还是产业结构仍有优化空间?

纠纷不断,唱片公司保持强势地位

短视频冲浪高手一定察觉到了,近两年抖音热歌有一个明显变化:即大厂老歌少了,尤其是属于环球、华纳、索尼三大唱片公司的歌曲。今年上半年,环球音乐直接从全球抖音平台消失了,很多用户都反馈搜不到“霉霉”泰勒·斯威夫特的歌了。

事件起因是抖音跟环球音乐闹别扭了。环球音乐发布公开信,列举了双方主要的三个分歧是:版权报酬、AI生成内容版权和针对艺术家的仇恨言论。但归根结底,还是第一项。

这些年,环球音乐、索尼音乐与华纳音乐三大唱片公司与互联网平台围绕“版权费”“收入分配”纠纷不断,Spotify、Meta(Facebook)、Amazon、YouTube以及百度都牵涉其中。

2023年,环球音乐、索尼音乐联合17家音乐公司起诉X(Twitter),要求索赔2.5亿美元天价。原本Twitter有意跟三大唱片公司和解,奈何马斯克收购公司后,坚定走降本增效之路,价格不菲的音乐版权自然也在降本之列。

在盗版猖獗的互联网时代,“三大”诉诸法律维护版权利益无可厚非,但是开出的价格也着实令人咋舌。Twitter2021年净亏损2.2亿美元,2023年净亏损4.5亿美元,即使马斯克想给也给不起。更惨的还有Spotify,Spotify最新发布的Loud &Clear数据报告,列举了自己为版权方支付的费用增长情况。

迄今为止,Spotify总共支付了480多亿美元,2021年支付了70亿美元,相较于2020年增幅达40%。2023年又创新高,超过90亿美元。报告强调这一数字在过去6年中几乎增加了2倍。

可以说,近些年Spotify收入的近三分之二都贡献给了版权方,难怪亏损厉害,音乐平台已经沦为帮唱片公司收租的马仔了。Spotify都被割秃了,持股环球音乐10%的潘兴广场控股公司(Pershing Square Holdings)创始人还表示,随着流媒体渗透率提高,未来10年,环球音乐每年可以实现10%左右的营收增长。

这份自信也少不了中国市场的支持。2023年,环球音乐开启与抖音的版权大戏。当然,抖音也并非软柿子,直接下架了环球音乐。这下对环球音乐的财报影响也很明显,2024年Q2,环球音乐的流媒体收入同比下降4.2%,在录制音乐中的占比也降到67.27%。

最终,抗争小半年的抖音还是和环球音乐破镜重圆,具体多少金额咱不知道。

但按理说,在国家版权局明确提议“保底金+实际使用量分成”模式的情况下,国家监管解除独家版权后,唱片公司在国内理应要不到过分价格。保底金如果到期未使用完,则应自动转为下一周期的费用。

但事实上,不少头部版权公司仍然坚守“保底模式”,对政策置若罔闻。

据娱乐硬糖了解,音乐流媒体市场每年要向头部唱片公司支付高额的保底金。但实际上,歌曲播放量对应的实际结算费用远达不到这个数。但在此情况下,天价的保底金不仅到期未用完不退还,也不能跨周期抵扣;而且,保底金每年还要上涨。

三大垄断,不能做好音乐吗?

音乐行业的版权费纷争虽然发生在B端,对其实也传导到了用户那里,即音乐会员费明显上涨。只不过,一般咱就当成平台割韭菜了。但事实上,Spotify、苹果音乐、亚马逊音乐、Deezer和YouTube音乐等平台均上调价格,跟唱片公司有很大关系。

这些年,头部唱片公司负责人一直都在各种场合表达“音乐流媒体该涨价了”。华纳音乐新任首席执行官Robert Kyncl在一次会议上表示:“用户每小时消费音乐的价格是他们在流媒体服务上为电影和电视节目支付价格的一半。”意思就是要涨价。

于是乎,咱们看到Spotify去年刚涨完价,今年7月又开始涨价,美区的个人会员费上涨至11.99美元,而Netflix无广告标准会员才16.49美元。

无怪乎说,“美国人也当不起尊贵的绿钻会员了”。

但硬糖君要问,音乐涨价为什么要对标影视,成本能比吗?即使咱们用户接受涨价、为音乐行业做贡献,那三大唱片公司能像Netflix一样不断提供优质新作吗?让全球乐坛活跃起来,每过一阵子就有流行新歌乃至现象爆款?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虾米音乐创始人王皓曾说,以前的唱片公司是厂牌,他们自己制作音乐,是有审美取向的。但现在,大唱片公司已经成为在世界各地采购音乐的“买手”,然后再卖到世界各地去,已经不介入音乐生产本身了。

这些年,三大唱片公司靠着在流媒体赚的钱,不断在上游“买买买”,巩固了其版权统治地位。

比如,华纳音乐相继收购了大卫·鲍伊歌曲所在的Warner Chappell、格莱美奖创作歌手Jordan Reynolds的曲库版权等;索尼音乐收购鲍勃·迪伦价值1.5亿美元的唱片曲库、收购迈克尔·杰克逊曲库50%的股份等;环球音乐则收购了摇滚乐队The Beatles的零售、授权和电商领域的商品权以及完成了对百代唱片的收购,其中包含张惠妹、萧亚轩、陶喆、张信哲等人耳熟能详的歌曲。

而早在十几年前,港台流行乐巅峰时期,三大唱片就拥有了周杰伦、张学友、陈奕迅、孙燕姿等天王天后当时的音乐版权。我们当然可以说这是专业投资,但也可以视其为行业垄断。

在电影行业里,好莱坞巨头的收购行为被叫停多次,整个好莱坞的发展史就是垄断、反垄断和再垄断。奇怪的是,音乐行业的主流唱片公司却大行“垄断”之道,莫非是因为音乐行业的单笔交易看上去没那么数额惊人,音乐业不如影视业受重视?

更让人不解的是,唱片公司的可观收入并没能成为激发行业的活水。2020年,著名说唱歌手“侃爷”Kanye曝光自己和环球的不平等条约,称音乐人就是“现代的奴隶”。

侃爷这种咖位的人,也只能分14%-25%的版税,而且扣除预付款、录制预算、发行等各种名录费用后,到手所剩无几。

“侃爷”透露,“很多唱片公司会在合约里放入隐藏的成本,比如‘发行费’,好让他们不用努力工作就能赚到更多钱。”

还有更惨的中国创作人。为陈奕迅《路一直都在》填词的创作者吴向飞炮轰环球音乐未经授权就转授版权。“在我的作品被偷走了十几年后……我陆续花了律师费、诉讼费总计约70万元”,最终获赔26.5万元。

吴向飞认为这份判决书的意义不止于经济赔偿,它见证了中国词曲作者和环球音乐版权公司的一次较量。

音乐产业链是怎么失衡的

这些年,三大唱片公司的版权费一路看涨,音乐平台收入的大头都贡献给了他们。相应地,其他领域的投入就会被压缩,比如自制内容、独立与原创音乐人方面,由此导致整个音乐产业生态失衡。Spotify上的多数独立音乐人,尤其是词曲作者,分到的版税越来越低。2023年,迫于现金流压力,Spotify取消了一些曾重金投入的原创播客内容。

而且主流唱片公司与音乐平台签订合约,都涉及平台分发的细则、资源倾斜等问题,也不利于独立音乐的发展。比如,2015年曝光的一份Spotify与索尼合同显示,索尼除了设置高达2500万美元的保底金,还会索取广告资源、要求“最惠待遇”。

众所周知,平台推流与算法对音乐生态的影响很明显。抖音与环球对峙的半年里,独立音乐就乘上了发展快车。TikTok的全球夏季十大热门歌曲榜单,今年有超过60%的上榜歌曲都为独立发行。

由此观之,华语乐坛捧不出新人,也不能全怪互联网用户注意力分散,产业传统力量的影响超乎想象。整个音乐产业也是阶层利益固化的,新人本应得到平台更多的资源与资金扶持,然而平台受到主流唱片公司的版权费压力和条款限制,在种种矛盾中冲锋陷阵却又身不由己。

不打破旧有玩法,音乐就只能活在怀旧中。看起来是我们选择怀旧,实际是产业上游制造的一场过于漫长的怀旧。

0 阅读:74

娱乐硬糖

简介:有温度的泛娱乐产业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