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金瓶梅词话》第48回之“好官”与“坏官”

文一史二ywh 2024-06-10 16:31:57

《金瓶梅词话》第48回的回目是 :曾御史参劾提刑官 蔡太师奏行七件事。

有情有义的安童一心要为主人苗员外苗天秀讨回公道,拿着黄通判的书信离开东京往山东而来。打听得巡按御史在东昌府的都察院,便怀揣着书信状子在都察院门口等候。

书中交代,这位巡按御史曾孝序是乙未科的进士,极是个清廉正气的官。俗话说廉生威,自是因为清廉,无欲则刚,方能一团正气。

屈指数来,兰陵笑笑生的这部《金瓶梅词话》写到此时即将过半,总算出现了这么一个被作者极力夸赞肯定的好官清官。

等候多时,只听里面云板声响,开了大门、二门,曾御史坐厅。安童平生哪见过这等场面,斗胆走到丹墀上跪下,双手高举起黄通判的书信呈上。早有吏典接过,安放在书案上,曾御史拆开观看。

原来黄通判与曾御史同为乙未科的进士,二人有同年之谊,黄通判在信中简单地寒暄之后,便提及苗青害主一案,希望曾御史“振扬法纪,勿使舞文之吏以挠其法,奸顽之徒以呈其欺”。

曾御史看罢书信,让安童递上状子,仔细看了,取笔批道:“仰东平府官,从公查明,验相尸首,连卷详报。”将批词连同状子装在封套内,盖上关防大印,差人即刻送往东平府。

封建时代的官场上,讲究的是“官大一级压死人”。东平府尹胡师文见了上司的批文下来,慌得手足无措,赶紧找来阳谷县的县丞,人送外号”狄混“的狄斯彬。

因其为人虽然刚而且方,不要钱,但办事糊涂,所以得了这么一个外号。叙述至此,作者兰陵笑笑生补叙了一段这位狄混的“业绩”。

这狄县丞前些时候率领手下办案,骑马寻访到清河县城西河边。忽见马头前起来一阵旋风,团团不散,狄县丞连称怪哉,勒住马让手下公人跟随这团旋风去探个究竟。

这些公差一直跟着这团旋风到了新河口方止,就地掘开岸土,见一死尸,颈上明显有一刀痕,又找来仵作前来验尸。

狄县丞问手下公人前面是哪里,公人禀道:“离此不远,就是慈惠寺。”狄县丞随即把寺中的僧人抓来讯问,都说是去冬十月中,本寺因见一死尸从上流而来,漂入港里。长老慈悲,故收而埋之。不知为何而死。

这下这位狄县丞的混劲又上来了,既不调查,也不分析,仅凭主观臆测就一口认定是这些僧人谋财害命,不肯实说。于是不由分说,把长老和众僧人都用了刑,关入牢中,并上报曾御史。

现在时间过了将近两月,不想安童来告此状,于是将安童带至尸所,令其认视。这安童见尸不由得放声大哭,说此人正是我的主人,被贼人所伤,刀痕尚在。于是回报曾御史,这才将那一众僧人都给放了。

曾御史再将卷宗调出仔细查阅,又将陈三、翁八从牢里提出来审问,二人坚称苗青主谋之情。曾御史大怒,一面差人星夜赶往扬州去缉捕苗青,一面写本参劾提刑院的两位正副提刑贪赃枉法。

天可怜见,如果不是安童前来告状,这些倒霉的慈惠寺僧人恐怕真的就要把牢底坐穿了。像狄斯彬这样颟顸糊涂、草菅人命的不要钱的“好官”,和西门庆这等上下其手、贪赃枉法的伸手要钱的“坏官”,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老百姓摊上这样的“好官”和“坏官”,幸耶?悲耶?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