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一位“钱学森”,拒绝美国百万年薪,带30多个专利回国!

微生有晓芸 2024-06-24 08:50:56

文丨微生晓芸

编辑丨微生晓芸

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想发展离不开技术,离不开人才。

潘锦功是我国电气领域的专家,曾留学美国。留美期间取得了30多项专利。一心报国的潘锦功热切回到祖国怀抱,但却遭受美国的种种阻拦。

面对美国开出的百万年薪,潘锦功的回国心丝毫没有动摇,因为他深知,无国便无家,正是在祖国的培养下,他才能取得如此成就。

坎坷回国路

“只要你愿意留下,美方可为你提供百万年薪”,美国为了让潘锦功留下,可谓是下了血本。

之所以老美愿意为潘锦功开出如此高的待遇,正是因为他在能源发电方面的成绩。在学校期间,他带领团队研究出了碲化镉薄膜发电技术,老美深知,这一技术将成为未来发电技术的领头羊。

潘锦功的美国导师也劝导他能留下,美言称:当下世界只有美国能提供是最好的设备和条件。事实正是如此,老美彼时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留美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研究必定是最好的选择。

潘锦功正是因为看到了祖国和老美的差距,所以才毅然决然选择回国。对于这样的人才,老美肯定不愿轻易放过,软的不行就来硬的。

老美对潘锦功进行全天的监视,甚至对潘锦功申请回国的资料动手脚,以至于潘锦功一直无法成功搭上回国的飞机。

虽困难重重,却丝毫没有减弱潘锦功的回国心。他积极和国内取得联系,最终才在祖国的帮助下回到家乡。

说起来,老美为了留下我国的人才算是用尽了手段。在潘锦功登机之前,老美还安排了潘锦功曾经的同窗和同事进行劝导。

虽然潘锦功对这些曾经一起攻克难关的“战友”很是不舍,但他深知回国对于自己的意义,所以头也没回的登上了回国的飞机。

有人说潘锦功就是又一位“钱学森”,事实上,只要是留学美国的科学家,都会面临老美的阻碍,正是因为老美不希望有其它的国家在技术上超过他们。

许多年前,钱学森先生不畏艰难回到祖国怀抱,让我国技术发展向前走了一大步。而像潘锦功等科学家们也都默默地为国家发展而努力,研究出了领先世界的技术。

科学研究之路

2016年,潘锦功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块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玻璃,这项技术完全中国化,甩了老美几条街。

1.92平方米的玻璃板,在一年内可利用太阳能发电两百多度。如果这一技术能够在全国铺开,我国新能源发电将会迎来新局面。

但潘锦功的科研之路可谓是布满荆棘,支持他走下来的是他坚定的信念和急切的报国心。

回国后,潘锦功开始四处寻求资金帮助,想将自己在美国学习到的技术形成成果。四川省政府知道后,拨款5000万支持他的研究。

正当潘锦功准备拿着这笔钱大干一场时,一个消息让潘锦功瘫坐在地——钱被人卷跑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潘锦功空有一身技术却无法施展出来。此时老美知道了潘锦功的困境,开出了2000万的年薪,企图让潘锦功去美国。

潘锦功对此不以为然,开始在国内四处奔波,寻找资金。在这期间,印度曾表示,中国应该公开碲化镉薄膜太阳能技术。

印度还真是把“科学无国界”发挥的淋漓尽致,照印度这样说,老美是不是也应该把核心技术公之于众,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呢?

印度知道自己理亏,后想花钱从潘锦功手中购买这项技术,但被潘锦功果断拒绝。因为他知道这项技术对国家发展非常重要。

国家知道了潘锦功的难处后,直接向其拨款用于技术研发。终于,在2016年,潘锦功把自己多年的钻研形成了成果,碲化镉玻璃太阳能板研制成功。

潘锦功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太阳能板技术的空缺,成功超过老美等国家,跻身新能源发电技术强国行列。

虽说这一路非常坎坷,但潘锦功一直坚定地看着前方的目标,一心为国家做贡献,他的努力最终修成了正果。

天生的科学家

潘锦功出生在杭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父母都是农民,但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从小对潘锦功的教育非常严格。

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潘锦功在14岁时便考上了哈工大。本来对电气非常感兴趣的潘锦功,阴差阳错下选择了计算机专业。

毕业后,潘锦功被分配到了大庆油田工作,拿到了这样的铁饭碗,后半生基本上不用愁了,但潘锦功却不甘于此,两年后辞去工作前往美国留学。

在工作的过程中,潘锦功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为为国家取得技术上的突破,所以20岁时,他选择前往美国学习。

在留美的六年中,除了吃饭睡觉,潘锦功整天泡在实验室中,最终研制出了30多个专利。

正是因为父母从小的教育以及潘锦功对技术的热爱,潘锦功才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在潘锦功看来,技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实际上“科学有国界”,只有牢牢的把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如此复杂的发展环境中站稳脚跟。

我国现如今发展的如此迅速,正是因为这些科学家的存在,他们为了国家的发展放弃了丰厚的待遇。

这样的科学家的确值得我们敬佩,但潘锦功却说,自己做的只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

总结

“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技术上领先其他国家,才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回想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早已成为了别国不敢欺负的对象,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向潘锦功一般的科学家们。

我们虽不能像潘锦功一般为祖国研制新技术,但也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共同堆砌祖国“大山”,让中国稳稳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4 阅读:579

微生有晓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