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大人吼后的这3种表现,预示可能是讨好型人格,别窃喜

西红柿妈妈 2024-08-05 08:22:10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偶尔也会忍不住吼孩子,但我也知道吼孩子一时有效,却对孩子伤害很深,可能让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

(一)

妈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昊昊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虽不是顶尖的,但那份对周围人的细心关怀和无私付出,总能讨人喜欢。

昊昊的妈妈,每次看到昊昊被人夸,都窃喜自己“教子有方”呢。

然后后面发生了一件事,直接啪啪打脸了她。

之前昊昊的妈妈都会准备一盒牛奶,放孩子书包里,但最近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昊昊总是偷偷地在书包里,多放一盒牛奶。

起初她以为孩子是因为胃口大,一盒不够喝。

但问了后,才知道昊昊的同桌经常趁他不注意,偷喝他的牛奶,为了让同桌高兴,昊昊选择了默默承受,甚至主动多带一盒以示“友好”。

这下子,妈妈就开始担忧了,原来孩子的“友善”,很多时候是牺牲自己来换得的,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肯定是不好的。

她知道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如果昊昊一直这样无原则地迁就他人,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将来很可能会在人际关系中屡屡受挫,甚至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简而言之,就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过分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而忽略或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

这种人格特质往往源于童年时期的负面经历,比如缺乏父母关爱、频繁受到批评或忽视等。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可和接纳,不得不学会察言观色,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去迎合他人。

昊昊的情况,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

在家庭中,他也同样表现出妥协与讨好的行为模式。

每当妈妈因为琐事发脾气、冲自己大吼的时候,昊昊不仅不会反驳或辩解,反而会反过来安慰妈妈,生怕她的怒火会蔓延到自己身上。

这种看似懂事的行为背后,实则隐藏着昊昊对母亲情绪的过度敏感和对自身情绪的压抑。

他害怕冲突,更害怕失去母亲的爱和关注,因此选择了无条件地顺从和讨好。

(二)

娃被大人吼后是这3种表现,可能是讨好型人格

1、被吼后,孩子立即向爸妈道歉。

孩子在被父母吼后,可能会迅速道歉,甚至在没有完全理解或确认自己行为有误的情况下也这样做。

他们害怕和父母的冲突升级,希望通过快速道歉来平息大人的怒火,即使这意味着他要承担不应有的责任。

这种行为反映了孩子过度关注他人情绪,而忽视了自己的感受和立场。

2、被吼后,孩子马上来安抚爸爸妈妈。

孩子可能会通过言语上的安慰,比如“妈妈,你别生气了”,或者他们会直接在行动上的讨好父母,主动做家务、拥抱妈妈。

他们担心大人的情绪,会影响整个家庭氛围,因此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平息这场“风暴”。

这种些表现,都显示出孩子对他人情绪的过度敏感和过度反应,有讨好的倾向。

3、被大人吼后,孩子不敢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孩子被怒吼时,可能会变得非常害怕,不敢直视爸妈的眼睛,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孩子这种恐惧和退缩,可能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充满冲突和指责的环境中,已经习惯了通过逃避来保护自己了。

一旦每次孩子被吼完都这样,家长就该反思了,是不是自己的强势,让孩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了呢。

(三)

如何让孩子摆脱“讨好型”人格倾向?

一、要给够孩子自主感

在日常的交流中,咱们得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想法和感受,即使这些想法与家长的意见相左,也得倾听,不要说孩子是顶嘴。

同时,也要教会孩子区分什么是“合理要求”、什么是“无理要求”,让他们明白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

孩子要有表达的自主选择权,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得让孩子心理有个度。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抵御“讨好型”人格的重要武器。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挑战自我,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当孩子取得进步或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当他们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要给予鼓励和支持。

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教会孩子设立边界

我们需要教会孩子识别并维护好自己的边界,包括身体边界、情感边界和认知边界等。

当孩子感到自己的边界受到侵犯时,要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拒绝,不要怕得罪别人。

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拒绝并不意味着伤害、背叛他人,而是对自己负责和尊重他人的表现,这样孩子才不会去讨好别人。

除了这三点,家庭还得提供一个温馨和谐有爱的环境,这样孩子会有更健康的自我认知,不会认为自己离了谁,就活不成了,这样不容易成为讨好型人格。

总之,“讨好型”人格是一种需要引起家长重视的心理问题,我们要维护好孩子的自主感的管制感,让他们远离“讨好型”人格的困扰,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健康前行。

1 阅读:94

西红柿妈妈

简介:自媒体育儿达人,两个孩子的妈妈,教你更科学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