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朱棣为何迁都到边塞北京?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小松历史菌 2024-08-16 23:26:25

公元1421年1月,明朝永乐皇帝朱棣,正式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到北平(后改名为北京),明朝的政治权力中心由此北移。

不过,有人就会有疑问,朱棣为何要直接把都城迁到边塞前线?

在历史上,明朝迁都到北京后,被瓦剌大军数次兵临城下,还有明朝末年皇太极,带后金军队直接包围北京城,可以说都城选址在北方,无疑是加剧了明朝的的政治和军事压力。

有人说,是因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真相究竟是如何呢?

其实,这里可以提明朝洪武三十年的一个著名大事件—南北榜案。

那一年,朝廷举行恩科殿试,而这场殿试录取的考生均为南方人,北方考生全部名落孙山,从而引发了北方学子的强烈不满。

同时,在建文帝登基以后,他重用的全部都是南方人,包括齐泰、方孝孺、黄子澄等这些皇帝亲信,清一色的都是南方人。

那么,试想一下,一个定都在南方,朝廷大臣基本都是由南方人主导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去代表北方人的利益呢,难不成明朝就是一个半壁江山吗?

在捕鱼儿海之战后,明朝才彻底瓦解消灭了北元势力,而后朱棣五次亲征蒙古,随后明朝廷又相继收拾了鞑靼和瓦剌,但是没过多久也先又统一草原诸部。

如果单靠在南京朝堂的遥控指挥,北方的局势真的能控制住吗?如何稳定北方战乱?如何稳定北方百姓?如何稳定北方的读书人等等。

当朱棣拿到皇位之后,他思考了很久,办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将大明王朝的都城,从南方迁移到北方,从南京迁都到北平,让北方士子可以入朝为官,南方人入北做官、做生意等等,带动北方经济社会发展。

然后,再疏通京杭大运河,加强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平衡南北方士子在朝堂的人数,才能让这个大一统的王朝,不光是国土形势的统一,而且还是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一统。

要知道,在历史上定都南京或南方的王朝,要么是偏安(参考南宋、陈朝),要么就是三世而亡(参考南唐),还有一群江浙集团的士大夫阶层,只顾着数钱,而忘记了朝廷和百姓。

倘若一直将都城设在南京,领土缩成宋朝也只是时间问题,肯定不可能有276年的国祚。

同时,一个但凡有进取心的王朝,它的首都一定会设置在前线作战区域附近的安全区,而不是一个相对永备的安全区。

其实,在朱元璋在位时,他已经在考虑迁都,而且还派太子朱标前往西安考察,本来还打算去北京考察,但是朱标西安考察回朝后就一病不起,北京考察都城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还有不得不说,北京确实是朱棣为明朝选址都城最好的地方。

虽然说北京位于边塞战斗前线,但是却有着足够多的战略缓冲地带。也就是说,所谓的“天子守国门”并不是守北京,而是守北京外的数个战略缓冲区。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明朝定都北京后,倘若有来自海外的军事威胁,北京的天然战略缓冲区,便是朝鲜半岛、辽东半岛和环渤海附近。

如果是东北方向来的军事威胁,北京的天然战略缓冲区,便是黑龙江沿线防御带、松花江沿线防御区、辽河防御地带、山海关。

假如说是从正北方向来到军事威胁,北京的战略缓冲区,便是阴山和燕山。

反观定都南京呢,除开一个秦岭淮河防御地带和长江天险,南方(江南)几乎是低矮丘陵和平原地区,还有什么可以防御的纵深地带,一旦突破长江,这个王朝的寿命也就寿终正寝了。

我只能说,就凭朱棣把明朝的首都迁到北京,就无愧于“永乐大帝”这个称号,其展现的不仅是一位君主的果断,更是有着为明帝国韬光养晦的战略雄才!

1 阅读:46
评论列表

小松历史菌

简介:独立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