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梁临县:农光互补借光生金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 2024-06-19 08:43:07

眼下,走进临县100MW“农光互补”光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现场,一排排蓝色的光伏电板像鱼鳞一样呈方阵排列着,仰角面向天空,高效捕捉着太阳的能量。而在这些光伏板下,一片片大豆苗长势喜人,将原本荒凉贫瘠、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变为源源不断输送绿电、为民谋福的“宝地”。

作为曾经的贫困大县,临县借力全国新能源发展契机,引进全县单体装机容量最大的新能源项目——100MW农光互补光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大力发展和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该项目已于2023年8月31日成功并网发电,每年可提供1.5亿度至1.7亿度的绿色电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9910.5吨。

“临县光照条件较好,属于二类光照资源区,水平面辐照量可达到1582.9kwh/㎡,这是我们选择把光伏项目落地临县的一个最主要原因。”项目经理张超介绍,我们还采用了国内先进的双面双玻光伏太阳能板组件,可从两面接收阳光,让每一寸阳光都发挥它的价值。

为了实现土地的复合利用,100MW农光互补光储一体化光伏发电项目通过向村集体租赁原本利用率低下的坡地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并实施“棚上发电、棚下种植、农光互补”的绿色发展合作模式,将光伏发电设备架高到2.5米,既利用光伏板实现了太阳能发电,又给下方种植的农作物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和适度的光照,一地两用,阳光共享。同时,通过电池板遮阳的效果,使地表水蒸发量大幅度减少,改善了项目区微环境,带来双向效益。

“光伏板建设完成之后,我们将流转的土地交由专业的农业公司统一进行规范性、标准化种植,加大技术投入,全面提高产量。”张超说。

吕梁润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农光互补”项目板下种植的承载方,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薛波介绍:“从今年开始,在均衡农作物对光照需求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土地改良、种植优化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光伏项目区域土地的生产潜力。明年,我们计划种植比较耐阴的艾草、丹参、黄芩等中药材,让光伏板下的土地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农光互补”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耕地增值,还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最多的时候用工量可以达到七十人。

“过去种地每亩地除去种子、化肥、除草等成本,一年到头,剩不了几个钱。”今年64岁的李有生是南沟村村民,之前主要经营着自己的14亩耕地,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自从光伏项目建设后,李有生先是将14亩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12600元土地流转费收入,同时来到光伏电站打起了零工。“我来这里工作了5个多月,挣了将近三万元。”提起光伏项目给他生活带来的变化,李有生笑得合不拢嘴。

板上有光伏,地上有产业,企业能发展,周边能务工,正是临县走的光伏+产业的新能源综合发展路子。当昔日的撂荒地正逐渐变成产出效益的“良田”,村民们切身体会到绿色能源给他们带来改变,带来绿色发展、充满希望的新生活。如今,全县仅光伏发电项目就已经覆盖23个乡镇,总装机容量达到了300兆瓦。新能源产业,正成为临县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目前,临县光伏项目年发电量可达4亿度,年收入达2.5亿元,可解决11000多人就业。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华能国风200MW智慧风力发电项目、中润盛和临县1000MW分散式微风发电项目等开工建设,着力将临县打造成为山西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临县项目推进中心主任秦继明说道。(罗丽 刘生锋)

来源:人民网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