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厕所社交”,和成年人“带薪如厕”完全不同的“惬意”体验

阿卡的世界 2024-03-20 22:10:31

那天,我问我小学的儿子,今天有没有出去玩,他一脸严肃地对我说,他们课间一般都在厕所聊天打闹。

我很惊诧,我问他原因。他说:“不然嘞?在教室里坐着多没劲。”

学校厕所的那一隅,孩子们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乌托邦,他们聊天、打闹,分享彼此的小秘密。

他们在那里做着一切在教室里做不到的事:模仿老师、举行辩论比赛,虽然听众只有几个同龄的小伙伴。

尽管环境狭小,气味或许不佳,但那里充满了孩童的欢声笑语,有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和纯真的友谊。这是他们的乐园。

在这个避风港,他们用尽各种方式来消磨那仅有的自由时间。

在我眼里,这却也是一种无声的讽刺,我感受到的是他们在校园中真正自由活动空间的缺失。

在这个由成人制定规则的世界里,孩子们不得不将厕所作为他们的秘密基地,那里成了他们唯一可以稍微放松、交流和展示自我的空间。

这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妥协。

成年人“带薪如厕”寻找一方净土,小学生“厕所社交”感受人间烟火,殊途同归。

连接你和下一代的纽带不是家庭,厕所才是,你和小学生逃离现实的场所相映成趣,一拍即合。

听完儿子的叙述,我顿悟了对现代孩子成长环境的认识。

这群天真烂漫、充满好奇心的小生命,他们的童年本应是色彩斑斓的,充满欢笑、自由奔跑在阳光下的身影。

然而,当“厕所社交”成为他们的唯一选择,这幅画面不禁让人感到凄凉与不安。

这一现象背后,可能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家长都脱不了干系,因为这或许是我们对成绩、安全的过度焦虑作用下的结果。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提出,小学生处于“勤勉vs自卑”阶段,这是他们建立自我价值和自信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通过与同龄人的交流和合作,来探索自我能力,建立社会角色。

然而,当这种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被限制在一个如此封闭且非主流的空间时,不仅挑战了他们的社交技能,也影响了他们的自我认同和价值感的形成。

这一切并非无解,很多专家已经在呼吁,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打破这一僵局。

社会应该切实保障学生的课间自由活动权、合理规划课间活动,而不是将他们的社交活动限制在厕所这样的隐秘角落。

家长也应该调整心态,正确看待学业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这不仅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基本保障,更是对他们成长必需的尊重。

希望我们下一代的童年回忆不再是厕所的阴影,而是阳光下自由奔跑的笑声。

0 阅读:0

阿卡的世界

简介:情感咨询认识一枚,双子座+稀有的infj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