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因政治优势和经济基础不牢固加之权臣擅政导致其迅速衰落

史海撷英 2024-08-23 16:07:02

郑国可以说是春秋第一个搞霸业的。春秋之初,郑国连灭小国,威服大国,甚至战胜天子,可谓风光一时。然而,很短的时间后,郑国就沦落为一个“二流诸侯”,并再不能振作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霸于一时

郑国是一个年轻的诸侯,直到西周的倒数第二个王周宣王时才建国。不过,经过,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雄主的经营,到郑庄公时,郑国已成“小霸”之业。

郑庄公的小霸,主要有三个标志性事件。

其一,是郑国在繻葛之战中击败周天子。此战后,郑国威望大增,多年宿敌卫国也归附郑国,由于齐、鲁是盟友,而宋国此前也已经服从郑国,至此,华夏诸侯几乎都云集在郑庄公的旗帜下。

其二,是郑国派兵救齐,“大败戎师”。这一胜利,使郑国在诸侯中威信进一步提高,俨然成为重振华夏的带头人。

其三,是郑国在连续征战后,打服了宋、卫等国,并与宋、卫、齐等当时中原主要大国在恶曹会盟,成为诸侯利益的分配者。由此,“天下诸侯,莫非郑党”!

郑庄公

如此,郑庄公薨逝前,郑国已经成为中原诸侯秩序的确立者和利益分配者,成为“小霸”。

然而,不久后,郑国不但丧失了小霸之业,反而一天到晚挨打的诸侯。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霸之因:风云际会于一时

其实,郑国之所以能成一时小霸,更多是风云际会的产物。

1、郑国与周王室的特殊关系,使郑国拥有了争霸的政治资本

此时,正是东周之初。尽管周天子威望已经一落千丈,但是,周天子仍然还是有一定号召力的。

郑国的始祖郑桓公是周宣王的母弟,所以,郑国国君与周天子在血缘上的关系是最近的。而郑桓公又在保卫周幽王的作战中牺牲;郑武公率领郑军以主力之一勤王,收复镐京,辅平王东迁,使郑国最受周天子的信赖,被任命为卿士。

春秋形势图

因此,郑国可以以周天子的名义征伐,是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商主义带来的经济优势

郑国自立国起就确立了保护商业的政策,并与商人有盟誓。因此,新生的郑国很快得到了商人们的支持。

农业的财富多寡取决于土地多少与开发程度,在春秋初期时,尚没有任何一国可以依仗土地的优势确立经济优势。而商人奔走天下,“市场”是天下。郑国的地理位置又是通衢之地,因此,商人“赚天下的钱”,郑国可以“征天下的税”。如此,郑国也就在自己不大的土地上确立了经济优势。

3、大国的“未醒”

当时,晋国正在经历着“曲沃代翼”的斗争,内部斗争激烈,无暇介入中原诸侯之间的事务;秦国正在与戎人进行生死较量,羽翼未丰;齐、鲁两大国则势均力敌,彼此制衡,难以介入;楚国则实力尚未发展到黄河流域,对中原腹心鞭长莫及。

周天子实力与威望下降,形成了权力“真空”,而各大国则受困于内部事务的纠缠尚无力介入中原腹心的事务,因此,此时只有中原腹心的诸侯们可以参与角逐“新秩序”主导权。

因此,郑国的对手,是宋、卫、陈、蔡等中等诸侯。

4、郑国前三代君主的杰出才能

郑国的前三代君主,确实都是具有杰出才能的雄才。郑桓公未雨绸缪,果断把郑国由镐京附近迁到中原;郑武公则运用谋略兼并小国,开疆拓土;郑庄公则在外交谋略、军事指挥能力上,都展现领先于时代的能力。

郑国形势图

5、郑国“远交近攻”的外交胜利

郑国之所以能压制宋国等主要竞争者,除郑庄公有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外,更在于其外交上的胜利。通过与齐国、鲁国结盟,郑国才压制了宋、蔡、卫等国,成为“小霸”。

所以,郑国的霸业是在各种内外部因素推动下,风云际会于一时,其基础是不牢靠的。

不牢靠的基础:随时可能丧失的优势

然而,郑国苦心经营出来的优势并没有牢靠的基础,随时会失去,甚至在郑庄公时期就已经在失去了。

1、“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已经被郑国自己“透支”

挑战周天子的胜利虽使郑国威风一时,但却从根本上削弱了自己天然的政治优势。

郑国在政治上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在周室的地位以及与周天子的关系。郑国击败周天子,一方面使周天子的威望进一步下降,周天子的“价值”低了,因为与周室关系特殊而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郑国“价值”自然也低了;另一方面,郑国以下犯上,使自己也背上了“不臣”之名。

2、依靠商业确立的经济优势,转瞬间就可能被分散

商业确立的优势,来钱快,但散钱也快。如果郑国不再是最符合商人利益的地方,那么,商业带来的经济优势是“说走就走”的。如果其他诸侯推出更有吸引力的政策,又如果郑国本国无法维持稳定的社会环境,商人们就去更有利可图的地方去咯!

所以,郑国的所谓经济优势是不牢靠的,没有抗风险的能力。

3、郑国的发展空间已经透支,随时会被大国盖过

至于实际实力,尽管郑国当时也兼并了一些小国,拓展了实力,但是,无论地盘、人口,他仍然优势不明显。更严重的是:郑国周边能兼并的小国基本都已经兼并了,附近的宋、卫、曹、陈诸国实力都不弱,所以,郑国的扩张潜力已经接近了极限,进一步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所以,当地处“边缘”的齐晋秦楚解决好内部问题,并大力扩张后,郑国实际上无需一战,就变成一个中等规模的诸侯了。

4、伐交胜利虽使郑国确立小霸之业,但是,由于伐交的胜利没有转变为国力上的优势,因此,郑国的环境外部脆弱而危险

通过伐交,郑国压制了宋、卫等国,确立了小霸之业。可是,这一过程中,宋、卫等国的实力并没有受到太大打击,他们虽然暂时服软,但是,从基本面来说,他们仍然拥有不逊色于郑国的实力。

假如一个实力不比自己弱的人服软,那么,请相信:他只是在等待时机而已!

郑庄公

5、人才鼎盛与缺乏制衡机制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郑庄公成就小霸之业,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于他敢于重用人才。

在“亲亲尊尊”的时代,敢于任用外系人才,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但是,由于社会发展尚没有成熟、配套的权力制衡机制,因此,这也造成了郑国大臣权力过大的问题。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虽然这些大臣没有办法把郑国“改姓”,但是,当郑庄公这样能够驾驭他们的雄主不在后,这些大臣却有能力介入公子之间的事务,使内部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郑国所谓“小霸”,更多是风云际会的产物,无论是实力还是发展空间,都不足以使郑国维系霸业。

而“小霸后遗症”,很快就给郑国带来了灾难。

反复内乱,国力遂衰

郑庄公薨逝后,郑国陷入了反复内乱。

其实,春秋时,在君位传承时,出现一些内乱是常见的。郑庄公本人上位时,不也跟弟弟段叔耗了很多年嘛;齐桓公上位前,不也和公子纠相互残杀嘛。但是,郑国的内乱,却是独具特色的“反复”。原因无他:虽然前面的主角只有太子忽和公子突两兄弟,但是,背后的操纵势力太多了。

1、宋国的干涉,使本来明确的君位传承出现混乱

郑庄公薨逝,自然是要太子继位。所以,太子忽自然是要继位的。但是,宋国劫持了郑国权臣祭足,要求立公子突为继承人。

祭足

于是,由于有了祭足和宋国的内外支持,原本已经准备继位的太子忽逃走,公子突继位了,是为郑厉公。

2、郑厉公与权臣祭足的矛盾,使郑厉公被迫出走

郑厉公不满祭足权力太大,欲除之。结果,郑厉公在斗争中失败,被迫逃走,祭足又迎了太子忽回来,是为郑昭公。随即,诸侯们为支持郑厉公复位,发兵攻郑,但被郑国击败(可见当时郑国实力尚存)。

然而,当郑厉公退在边境城池时,由于宋国的支持,郑昭公君臣不敢再彻底铲除,容忍竞争者继续待在郑国内。

3、郑昭公与老臣高渠弥的矛盾,使郑昭公被杀

郑昭公获得了祭足的支持,但是,郑昭公做太子时就与另一老臣高渠弥有矛盾。因此,害怕被除掉的高渠弥先下手为强,在狩猎时杀了郑昭公。

齐襄公

4、齐国的行动,使郑国的君位再次动荡

郑昭公薨逝,老臣祭足和高渠弥一起立了昭公的儿子郑子亹为继承人。但是,在参与齐襄公的会盟时,齐襄公杀掉了郑子亹和老臣高渠弥。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郑国内部有什么问题,国君和重臣是被齐国杀了呀!国君被弑,却根本就不反击!由此,郑国的国家形象一落千丈!

5、郑厉公通过内战重新夺位

随即,祭足又立公子婴为继承人。祭足死后,原本避在边邑的郑厉公杀了回来,夺回了位!

可以说,郑国三代雄主苦心经营开创的有利局面,就这么在内乱中被活活浪费了。

其实,郑厉公、郑昭公,在做公子时就已经展现出过类似于他们父亲庄公的才略。以他们的才略,加之祭足、高渠弥这种老臣的辅助,郑国未必不能在小霸的道路上继续发展。只是,由于缺乏对公子、老臣的制衡机制,公子争位此起彼伏,加之宋、齐等国的干涉,郑国的内乱反反复复,既丧失了历史机遇,更耗损了国力!

伐交之败

与内乱发展的同时,郑国在伐交上的失败,也使郑国的国力、号召力迅速下滑!

郑厉公是在宋国支持下复位的,但是,郑厉公也不愿意就此任由宋国操纵。于是,郑厉公拉拢鲁国、纪国与宋国对抗。而宋国则拉拢了齐国、蔡国、卫国、陈国。

春秋形势图

显然,只需要看看这些诸侯的名字,胜负就不需多说了。很快,郑国就败了。五国联军攻至郑国的都城,焚烧其都城的渠门,进入其都城的街道,攻打其东郊,并把郑国太庙的椽子拿回去做了宋国卢门的椽子。

显然,年轻的郑厉公鲁莽的举动,给郑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当年,他的父亲郑庄公,牢牢联合齐、鲁两个大国,因此在联合作战中能处于“先胜而后求战”的地步。而此时,郑厉公却只是拉拢鲁国和弱小得几乎就是“凑数”的纪国,就急不可耐地对外用兵了。

此时,齐、鲁因为争夺纪国的问题而矛盾激化,郑国拉拢鲁国,等于是在齐鲁之争中选择了站队鲁国。同时也要注意到:齐、宋虽然在此时一起打击郑厉公,但是,在后来郑厉公被驱逐后,他们又支持郑厉公。看来,这些诸侯不过以借助内乱削弱郑国为主要目的!他们的对“伐交”的认识比之郑庄公小霸时期有了焕然一新的进步!相比之下,倒是郑国伐交思想落伍了。

昙花一现却姗姗来迟的“中兴”

郑厉公复位后,做了一件被后世认为是“中兴”的事情——勤王。

当时,周室发生了“子颓之乱”,也就是子颓驱逐了周惠王,自为王。于是,郑厉公出兵,杀子颓,扶周惠王复位。周惠王为了答谢郑厉公,将虎牢以东的土地皆给了郑国。

郑厉公

这一事件,确实给郑国带来了一定的重振机会。一来,虎牢以东的土地,对于郑国是十分重要的,郑国获得这些地方,自然国力有所增强。二来,勤王之功,也使郑厉公的威望得到增强,由此,自郑庄公去世以来,“四公子之乱”的局面告一段落,郑国内部由此稳定了下来。

但是,此时,时代已不可能再属于郑国了!

大国崛起

此时,齐、晋、秦、楚四大国已经逐渐成为时代的主角。

晋国经历了近八十年的内部分裂后,重新统一起来,并迅速发展,一日千里。齐国则在齐襄公时期一系列强势发展后,齐桓公继以管仲改革,国力渐强。秦国则在与戎的血战后根基稳固,并迅速对广大西北地区扩张版图,实力逐渐雄厚。楚国的势力则已经深入中原,且连续兼并小国,国力与郑庄公时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如此,郑国虽然稳定了下来,但是,他的实力已经事实上是一个被四大国远远甩来的中等诸侯了。所以,虽然有观点认为:郑厉公如果能多活一些日子,郑国或许还能与齐、楚争一争。但实际上,影响并不大!毕竟,实力,是一切的基础!

卷入漩涡

郑国地处河南腹心一带,虽然经过郑国的经营,控制了虎牢等一些险要之地,号称形成“河山控戴,形胜于天下”的局面,但是,始终是“四通八达之郊,兵法所称衢地”,“盖四方必争之地也”。

郑国形势图

尤其是,随着楚国的崛起,郑国正在楚国北上的兵锋之下!而同样,无论霸主是齐国还是晋国,要抵制楚国的北进势头,郑国又是第一屏障。因此,郑国成为晋(或齐)楚交战的焦点地区!

郑国是楚国北上的首个目标,又是晋国压制楚国的屏障。所以,郑国跟楚国混会被晋国揍,跟晋国揍就会被楚国揍,里外不是人:“处大国之间,缮贡赋以共从者,忧惧有讨。”郑国已经是一块战地了!

发达的代价

而与此同时,郑国国内又出现了新的,难以调和的问题。

郑国在当时是一个经济比较繁荣、文化比较进步的“发达国家”。由于比较“先进”,所以,郑国遇到的问题也更“发展”问题也更早一些。

由于经济发达,因此,郑国是传统井田制最先崩溃的地方。由于生产力水平高,因此,国人在完成日常任务后,还能够擅自开垦私田。如此,私田兴起。

由于私田不需缴纳赋税,所以人们生产积极性更高。由此,许多井田制的庶民也出逃,加入“私田”队伍。而这些国人和出逃的庶民,为了寻求庇护,又依附于有权有势的人物。

井田制

由此,一来,井田被破坏,私田无需缴纳赋税,国家财政收入下降;二来,大批人投靠权贵,又使郑国的集权受到挑战,加剧了权贵“作乱”的能力。由此,郑国在短暂的稳定后,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后来,郑国出现了改革先驱者——子产。子产治郑,为后世所称道。但是,此时,历史的车轮已经卷过了一轮又一轮,郑国,早已经是一个但求自保的,夹缝中求生存的诸侯了!

后世评价郑国霸业的迅速衰落,多强调郑国的地理位置。然而,地理位置固然是极为重要的,但并不能单独产生决定性影响!后来的历史也表明:如曹魏、五代梁,皆自四战之地起家而成大业。

春秋形势图

地处四战之地,只能说明他的抗风险能力弱,但并不能单纯使郑国由强而弱。郑国以新生之国,原本在中原无尺寸之地,但一跃而为小霸之国,这无不是未雨绸缪、精心运作的结果。经过三代雄主的努力,郑国在天下格局中,掌握了“先发优势”,已经处于相对有利的竞争地位。

何况,庄公薨逝,但辅庄公成霸业的祭足、高渠弥尚在,公子突又在做公子时就证明过自己的杰出才能。如果郑国能维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君臣合力,在接下来二三十年的时间窗口进一步发展,未必不能将郑国发展成天下“一极”,至少可能发展为足以自保,虽处通衢之地,但不必夹缝中求生存的诸侯!然而,公子、权臣,争权夺利,连续的内讧,使郑国错过了这个历史给予的唯一一次发展窗口。如此,郑国卷入了大国的漩涡中,气喘吁吁而仅能求存了!

0 阅读:63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