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需要平台、家长、社会共同努力

三秦网 2024-09-02 11:39:48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石喻涵)刚刚过去的暑假,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后的第一个暑假,未成年人触网尤其是网游行为备受关注。不久前,某科技公司发布了身份证关联游戏账号查询新功能,孩子使用家长的账号玩游戏、充值,都能通过即时消息通知家长。一项技术性举措为何引起关注?答案就是防沉迷。

20款手机游戏都对年龄进行了限制

当前,未成年人触网年龄和门槛越来越低。孩子们好奇心强、自控力弱,很容易无节制地沉迷游戏,影响身心健康,甚至一些孩子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对游戏进行不当充值消费。因此,各种防沉迷举措才会备受关注。

2024年,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推出《20款手游APP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测评报告(2024)》,采用判断抽样的方式选取全新的20个样本进行测评。

结果显示,20款手游均包含年龄限制、家长同意限制以及适龄提示,并严格落实实名认证弹窗要求。所测游戏均设有专门的《儿童/青少年使用须知》,或在现有用户协议中单独设置了未成年人章节。

然而,在隐私政策方面,对于敏感信息等其他儿童个人信息的采集必要性、保护措施以及是否会将其用于商业目的,9款游戏均有所提及,而其他11款游戏的隐私政策中,这一类信息的保护措施仍处于缺失状态。

在实名认证环节,《王者荣耀》《元梦之星》以及网易游戏在认证用户为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之后,均要求提供监护人的手机号码及手机验证码,以获取监护人同意。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防沉迷系统的有效性。

部分游戏仍可绕过监管

市民赵勇鑫发现,有的游戏平台虽然需要实名认证,但是程序并不严格,只需输入家长姓名和身份证号即可认证,无需进行人脸识别,这让孩子能够轻易避开青少年模式的限制并进行高额充值。

不仅如此,只要“搞”到一个成年人账号,也能轻松躲避上述监管。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有大量关于游戏账号代充值、游戏账号租赁等交易内容,不少都配有“秒冲”“极速”等字样。记者点开其中一个商品,说明中清楚写着“下单默认成年”。

“现在有些手游限制得很严格,比如每天只能登录半小时,但是很多游戏日常光做任务就得2—3小时,不做任务就跟不上其他玩家的进度。”采访中,一位小玩家道出了“躲避”防沉迷的原因。

政策加码 共护孩子健康成长

去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发布了《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引发各界关注。今年1月1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作为我国首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立法,该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上述文件对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和未成年人身份核验提出了新要求。例如:严格执行向未成年人提供付费服务的限制性要求,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一系列政策、举措的推进,使得我国在未成年人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根据新京智库《未成年人网游行为调查》显示,在受访的未成年人中,大多数未成年人认为父母对他们的游戏习惯是了解的,占比68.65%。同时,仍有31.35%的未成年人表示父母不知道他们的游戏习惯;在玩游戏时间和充值问题上,部分家长对未成年人的行为也有相当程度的介入,比如在是否限制未成年子女游戏时间问题上,65.52%的未成年人予以肯定。

这表明,在加强游戏公司防沉迷系统建设的同时,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游戏习惯,引导他们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