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达知母因与嫂不睦自缢,再不回家,死后归故里写对联令人唏嘘

风华评过去 2024-07-26 21:14:53

1904年,福建惠安县一个名叫岭头的小山村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谁能想到,这个出生在破落秀才之家的孩子,日后会成为新中国的第四号人物?然而,命运总是充满戏剧性。当他功成名就,满怀激动地回乡探母时,等待他的却是一个令人心碎的真相。

从秀才之家到革命领袖:陈伯达的坎坷人生之路

要说这个男婴,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陈伯达。他出生的岭头村,虽然山清水秀,但穷得叮当响。陈家祖上倒是出过不少厉害人物,曾祖父陈金城就当过清朝刑部主事,还写过《平夷论》痛斥鸦片战争。可惜到了陈伯达这一辈,家道中落,只剩下两亩薄地。

小伯达8岁那年,他爹因为鼠疫撒手人寰。从此,他跟着寡母过起了苦日子。家里就指望着那两亩地和母亲做点针线活儿糊口。你别说,这小子还挺争气,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成绩一直不赖。15岁那年,他靠着过人的文笔,被破格录取到厦门集美师范。就这样,一个穷小子开始了他的逆袭人生。

从寒门学子到革命先锋:陈伯达的蜕变之路

陈伯达在上海求学期间,结识了一帮有志之士。这些人整天谈论着如何改变中国的命运,让陈伯达如痴如醉。后来,他还被派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回国后,他就像无数热血青年一样,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大潮。

在延安,陈伯达凭借着过人的才华,很快就引起了中央领导的注意。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转变。建国后,这个曾经的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了国家高级干部。看似平步青云,但谁又能想到,他与家乡、与母亲之间,早已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痕?

功成名就却悲从中来:陈伯达回乡探母的心酸往事

4建国后不久,已是大红人的陈伯达决定回老家探亲。这一去,可是整整21年没回过家了!他心里满是期待,想着要让母亲看看自己如今的成就。临行前,他还特意买了一堆母亲爱吃的东西,心想着要给老人家一个惊喜。

一路上,陈伯达心情激动。他想象着母亲看到自己时会有多开心。可是,当他踏进家门的那一刻,等待他的却是晴天霹雳。屋里只有他的嫂子,母亲的牌位赫然摆在堂屋正中。

"你母亲已经去世六年了。"嫂子平静地说道。

陈伯达顿时泪如雨下。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然连母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更让他心痛的是,原来他这些年寄回家的钱,全都被嫂子收下了。

悲痛欲绝的陈伯达:一个不孝之子的自我审视

5-2、陈伯达在老家住了几天,嫂子还杀鸡款待他。可就在他准备离开时,一个乡亲悄悄告诉了他一个惊人的真相:"你母亲是上吊自杀的,因为跟你嫂子处不来。"

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陈伯达心上。他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个当儿子的,竟然对母亲的处境一无所知。想到母亲含辛茹苦将自己抚养长大,而自己却在她最需要关心的时候抛弃了她,陈伯达心如刀绞。

更讽刺的是,陈家祖上以孝道闻名。曾祖父陈金城的父亲陈明通就因孝顺继母而被朝廷旌表。到了陈伯达这一代,却出了个不孝子。这个反差,让陈伯达无地自容。

从那以后,陈伯达再也不给家里寄钱了。他也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这个决定,既是对自己的惩罚,也是对那段痛苦回忆的逃避。

然而,命运弄人。后来陈伯达官运亨通,一度成为中央第四号人物。他的老家岭头村反而因此成了"红色圣地",每天都有大批红卫兵前来朝圣。讽刺的是,这些人并不知道这个"革命家"与家乡之间的苦涩往事。

尽管身居高位,陈伯达的生活习惯却始终保持着老家的淳朴作风。他喜欢吃馒头、青菜和豆腐乳,爱喝两个水煮蛋。作为福建人,他对海鲜情有独钟,但平时饮食都很清淡。他不抽烟,也很少喝酒,住的是平房,坐的是硬板凳。有时他还会席地而坐,用浓重的闽南话跟人聊天。

陈伯达不仅是个政治家,还是个出色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端庄大气,行书又显得散淡自如。这些书法作品,仿佛是他复杂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

0 阅读:0

风华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