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上帝的凝视!注视宇宙的“巨大眼睛”,其实是恒星尸体大集合

说宇宙寻真理 2024-01-16 08:33:22

每当我们注视星空,其实星空也在注视着我们。

深空之中,有这么一双眼睛,“笼罩在火焰中,本身散发黄色光芒,它凝视着一切,瞳孔的地方是一个深洞,通连无尽的虚无”。

这是《魔戒》中对索伦之眼的描述。宇宙深处的索伦之眼,还有另外一个名称——上帝之眼。

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内部有些什么?难道真的是高维的“上帝”或“外星生命”派来监视我们的存在?

来自上帝的“凝视”

假如上帝存在,它那双深邃且能洞察一切的眼睛在哪里呢?天文学家对此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上帝的眼睛,就位于天空中的宝瓶座区域。

时间回到19世纪初期,一位德国的天文学家哈丁,在仰望夜空的时候就发现了一片奇特的区域。

这片区域为星云所覆盖,整体呈现出螺旋状。哈丁起初的发现,后来成为天文学界关注的重点,从19世纪到20世纪,这片星云的规模、到地球的距离、形成的年份等诸多情况,被天文学家一一获知。

它相对正式的名字是螺旋星云,根据其整体螺旋结构而命名,因为整体结构看起来就像眼睛,所以在后来才被称为“上帝之眼”。

这双“眼睛”距离地球超过了超过了650光年,听上去很远,事实上和该类型的其他星云比起来,这还是距离最近的。

此外,它自身的规模也相当的庞大。天文学家测算其直径,至少有2.5光年。从生成的年份看,星云的内环结构至少膨胀了6500年,外环区域更是膨胀了12100年。

就是说它整体形成的时间,比我们人类文明起源还要早。也因此称呼它是上帝的眼睛,确实也很合适。

有意思的是,奇幻作品《魔戒》风靡以来,人们又时常用索伦之眼来称呼这片星云。无论是哪种名称,都象征着“眼睛”本身有着非同一般的能力。

那么,上帝之眼是如何形成的呢?

行星状星云,恒星的尸体

它看起来像上帝的眼睛,但实则是恒星的“尸体”。恒星的生命在行将就木的时候,巨大的身躯会发生爆炸进而碎裂,远远看起来像云状的物质,其实就是爆炸后散布开来的气体加碎屑。

根据天文学家的研究,上帝之眼在此之前,也就是它还处于恒星阶段时,其自身的质量比太阳大3倍。

老去之后,经历了超新星阶段的爆炸,就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从我们的认知尺度来看,爆炸是一瞬间的事情,但宇宙天体太过于庞大,所以即便是瞬间爆炸,其持续的时间也相当漫长。

再加上它距离地球遥远,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它的样子,并非上帝之眼实时的状态。但也正因为时间漫长,以我们有限的时间,又看不到它下个阶段的样子,所以我们也能将它当作就是眼下的样子和状态。

其他的恒星在生命终结时,也会爆炸喷散形成类似的结构,至于形状则是各式各样的。在天文学领域,恒星爆炸喷散所形成的残骸,就被称为行星状星云。

你有没有想过,太阳系内有我们的存在,假设遥远的上帝之眼区域,原本的恒星系中也有生命存在的话,那些生命体是在恒星爆炸前逃离了家园呢?还是随着恒星的消逝也一并化作了青烟?

由此也可以推导出,未来太阳的结局也是如此,到时候我们人类又该如何面对?当然从时间线来看,这个结果距离我们现在至少还有几十亿年,我们似乎又不必为如此遥远的以后考虑。

于是乎,天文学家们就尽量围绕眼下的情况来探索,就此又发现了行星状星云很独特的一面。

天文学家多年观察到多个行星状星云,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时间,所在的地点也不一样,各自所拥有的特质和性质也完全是独立的。

然而奇怪的地方就在于,这些不同区域的行星状星云,似乎又在以某种规律的方式排列着。

相关的发现,至少从2013年前后就开始了。其中似乎存在某种排列规律的,是沙漏状的行星状星云。尽管它们的位置完全不同,可它们都平行于银道面排列。

这组行星状星云,都位于银河系的核心区域,它们平行排列于银道平面,只是天文学界一直没有找到背后的原因。

根据2023年7月的最新研究发现,特殊排列似乎只发生在拥有伴星的恒星系统中。所谓伴星,就是在主恒星的身边,还有另外一颗相伴存在的恒星。

当主恒星死亡后形成行星状星云后,它们的形状由此也就形成了对状态。所以天文学家在最新的结论是,特殊排列应该跟恒星诞生时的初始分离相关。

因为双星情况下会有强磁场形成,这会影响到它们的轨道轴,此后形成过程和行星状星云的出现,也会一直受此影响。

从行星状星云形成后的整体来看,特殊排列方式的星云被囊括其中,这有助于天文学家在未来研究银河系中心演化的里程。

而且从时间上来看,因为持续的长度再加上到地球的距离,虽然让我们看不到其实时的情况,然而这种类似延时出现和到达的效果,反倒能让我们看到其接下来演变的全过程。这就像一个网页虽然被删除了,可之后依然能从快照中看到原网页一样。

单单是在银河系内,就散布着数以万计的行星状星云,这些恒星的尸体或者说遗迹,以一种奇妙而又美丽的姿态,始终吸引着天文学家的目光。

恒星死亡的瞬间

死亡对人类来说是瞬间发生的,可是对恒星来说,单单是行星状星云,就能存在几千年乃至几万年,直到全部的碎屑和残余能量彻底消散后,这些光幕才会慢慢黯淡消失。

恒星生命快要结束时,引力作用和能量的变小,对最外层的束缚将会变得非常微弱。接下来,它会持续而迅速的流失能量。

当然,用人类的时间取衡量的话,“临死”时的恒星,每隔100年才会流失1%的能量。而且在能量不断流失的过程中,它内部依然有能量在喷涌,进而会导致外层脉冲迸发。

脉冲形成的冲击波,会将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喷射到宇宙中,这种恒星风,便是随后行星状星云形成的基础。

虽说此时的恒星快要死去,可它强大的“内力”,依然能推动恒星风向外而不是向内塌缩。要将其推到外部的力量,从人类的视角去看还是很大的。

接下来,随着外层质量的逐渐流失,恒星的内部经过塌缩就形成了白矮星,这便是随后我们能看到行星状星云的关键。

因为白矮星的亮度,比此前阶段还要亮,它照亮且加热了周围的气体,以至于那些四三逃逸的气体自身都开始发光了。由此,便形成了一个行星状星云。

如果用宇宙尺度去衡量,这个爆炸的过程也是相当迅速的。可如果用我们的尺度去看,这便是一个横跨数千年漫长的过程。

同伴在背后隐藏

对公众来说,不同行星状星云无非就是形状不同,比如上帝之眼,再比如猫眼星云等等。可在天文学家看来,它们形状不同的背后,隐藏了太多需要解开的谜团。

比如围绕恒星有没有伴星的存在,以及行星状星云是否因为两颗恒星产生的问题,多年来天文学界就研究不断,而且还形成了很多观点理论。

此前就有一种理论表示,所有行星状星云,都不是一颗恒星死亡时产生的,而是一对恒星形成的。就是说,假如一颗恒星没有伴星的话,那么在它死亡之后,也不会形成让行星状星云,自然也就不会被我们所观察到。

但究竟是不是这样,该理论也仅仅是推断而不是百分百的观点。只是行星状星云表现出来的诸多特点,似乎用双星更容易去解释。

按照这种假说,拥有伴星的恒星在死亡时,旁边伴星的引力,会将主恒星喷散出来的气体和物质拉过去。

可与此同时,这些物质又不会被伴星马上吞噬,它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在伴星的轨道上旋转,然后形成一个像盘子一样的物质。在该假说理论中,这被称为吸积盘。

圆盘中的物质会流动,周围的气体就会呈现出对称的结构。此前,哈勃太空望远镜就拍到过一个双叶状结构的行星状星云,于是乎提出该假说的理论,似乎能自洽的解释相关的现象。

在一些天文学家看来,伴星的存在就能很好的解释该现象了,所以就不用去寻找更复杂的其他解释了。可究竟是不是如此,谁又能知道呢?

所以,也有另外的天文学家,并不认可这种解释,他们认为并不一定会存在伴星。可是要反驳上面的理论,就得去寻找新的突破口。

为此,天文学家们准备利用世界各地的阵列望远镜群去进一步观察。能有新的发现吗?天文学家们自己都不清楚。

结语

其实,研究行星状星云,就好比在提前给太阳举办葬礼的预演。至少在天文学界内,伴星的存在与否,以及行星状星云是否会产生,对未来的太阳也是一个问题。

毕竟,太阳没有伴星的存在,它是单颗恒星。那么在太阳行将就木的时候,如果有别的文明体从宇宙其他地方观看,是否能看到太阳制造的行星状星云呢?

对此有天文学家就认为,木星的质量很大,它会在太阳临死的时候,称为其潜在的伴星,届时围绕木星就会形成一个小的螺旋。

如果真如同天文学家所推测的,将来太阳在死亡的时候,它也会形成灿烂而美丽的行星状星云。只是不知道那个时候,我们人类又去了哪里呢?

参考资料:

《天文学家揭开行星状星云特殊排列奥秘》 科技日报 2023年7月14日

3 阅读:518
评论列表
  • 2024-01-21 03:20

    小编唠唠叨叨屁都不懂,恒星有死亡吗?人家不过从恒星状态变化成另外一个状态而已,跟小编能一样还有尸体什么的,故事会看太多了,[鼓掌][鼓掌][鼓掌]

  • 2024-01-20 09:57

    恒你妹,那是大能的尸体在分解。界主以上的大能尸体不是那容易消失的。

说宇宙寻真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