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游戏:珍珠港前的神秘预警广告背后的秘密

帝江异事 2024-06-24 23:14:24

1941年的一个清冷秋晨,美国曼哈顿中城的街道上人头攒动,各种招徕声此起彼伏,使得街道拥堵不堪。

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们,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被这繁忙的街道吸引,仿佛自己也身处于另一场无形的竞争之中。

尽管晨报的头版充斥着关于盟军在海外战场的新闻,但美国的日常生活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出版公司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员工们忙于应对各种咨询和留言。

这时,一名员工面带愁容,突然,一个身影急步走到他的服务台前,急切地要求在最热销的杂志上刊登一则广告。

广告内容已经准备妥当,版面设计精致,还配有一些吸引人的导语。

店员接过钱款,那个神秘的身影便迅速融入了喧闹的人流中。

这一事件,后来被人们视为“致命游戏”系列诡异事件的起点。

随着时光流转,《纽约客》11月刊如期而至,飞入了美国各地的邮筒,成为读者们的新宠。

读者在漫画的诙谐中找到欢笑,在精彩的小说里体验人生百态,这使得该杂志的声名日渐显赫。

而在这期杂志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幅用粗犷的哥特式字体勾勒出的德文图案。

其下,色彩斑斓、深浅交错的染料图案与一串神秘的数字相映成趣,引人遐想。

另一作品则展示了一面镶嵌双头鹰的盾牌,与纳粹第三帝国的徽章有着惊人的相似,令人不禁多看几眼。

原本,这些广告只是以海外的阴谋为噱头,旨在吸引读者的眼球。

然而,随着日本飞机轰炸珍珠港,战争的硝烟渐渐逼近美国本土,这些广告也被抹上了一层难以名状的邪恶色彩。

在轰炸后的两周多里,战争的残酷与无情直逼美国人心头,这些广告和游戏场景也开始让人心生疑虑,是否背后隐藏着更深的秘密?

在那个风云变幻、人心惶惶的年代,任何暗示都足以动摇最坚定的信念。

阴谋论的流言蜚语开始四处传播,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那本曾经只是娱乐的杂志,以及那些似乎别有深意的游戏画面。

在空袭的威胁下,人们既在游戏中寻找着冒险的刺激,又在死亡的阴霾中感受着生命的脆弱。而那些曾被视为无关紧要的广告,此刻也突然变得意味深长起来。

广告中如此写道:“我们衷心希望您永远不必在防空洞里度过寒冷的冬夜,但提前准备总是明智之举。如果您在圣诞节前的这段日子里得闲,何不静下心来制定一个计划,列出您需要准备的物品清单呢?”

广告还俏皮地提到:“虽然现在或许不是追求时尚的时候,但我们打赌,您的大多数朋友都会记得带上那些能带来欢乐的骰子和筹码。”

而这款名为“致命游戏”的游戏,已然在芝加哥掀起了热潮。

美国情报机构正倾尽全力地追踪这条难以捉摸的信息源头。这条信息究竟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从他们监控下逃脱的?它真正的接收者是谁?又蕴含着何种深层的意图?

广告的发布者已然消失于无形,广告内容的模糊不清更是加大了追查的难度。

唯一的显著线索是骰子上显示的数字12和7,这两个数字竟然与珍珠港遭受轰炸的月份和日期不谋而合。

此事迅速在战时传播开来,成为军官们酒后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尽管战火纷飞,这一谜题却始终未能得以解开。

1944年,飞行员约瑟夫·贝尔驾驶海军运输机横越南太平洋时,机缘巧合地与一名情报官员同行。

因一次意外情况,他们不得不在某空军基地作短暂停留,期间两人交流了各自的情报。

几杯酒下肚后,情报官员向贝尔泄露了一个惊人的秘密:有内部人士怀疑,某则广告实则是对珍珠港袭击的预先警示。

令人讶异的是,这位军官正是负责此案的调查员,但案情扑朔迷离,线索纷繁复杂,难以把握。

他坦言,那则广告和背后的发布公司似乎从未存在过,消失得无影无踪。

即便战争结束,贝尔重归故里,那位军官的言辞和当时的奇异感触仍旧萦绕心间。

战后,贝尔回到大学继续学业,在图书馆中他翻阅大量资料,希望能寻得那则神秘广告的踪迹。

最终,在一本《纽约客》合订本中,他终于找到了那则广告。

重新审视这幅广告时,他注意到一个细节:盾牌内镶嵌着一个带有双十字符号的图案。回想起那位情报官员的泄密,贝尔将这段非凡的经历铭记于心。

1967年,“致命游戏”的传奇故事仍在军事迷之间口耳相传,相关小说也持续热销。

这一年,詹姆斯·邦德系列的最新电影《你只能活两次》在影评界和商业市场均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军事情报专家拉蒂斯拉斯·法拉戈在其著作《破碎的封印:通往珍珠港的秘密道路上的魔法行动》中,重新向新一代读者讲述了“致命游戏”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1967年3月12日的《纽约时报》都对其进行了报道。

该报指出,一组神秘的广告可能隐藏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日期、时间和地点,而这些广告正是在袭击发生前16天在《纽约客》杂志上刊登的。

法拉戈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杂志广告可能是为了向在美国的日本特工发出行动指令。

与其他人的看法相似,法拉戈也认为数字7和12可能暗示了袭击的日期,而数字5和0则可能是向外国特工传达攻击时间的信息——事实上,攻击确实是在早上7点左右开始的。

此外,广告中出现的罗马数字双X组合,可能代表数字20,暗示着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大致纬度。

或许,在这么长时间之后,确实需要一份正式的报告来揭开这个谜团,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美国《时报》的记者们决定跟进法拉戈的线索,展开深入的调查。

当时,美国《时报》刊登了一篇深入报道,披露了这个所谓的战时谜题其实只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误导。

报道深入剖析了所谓的证据,明确指出广告的真实来源和意图。

事实上,这些广告完全可以基于合理的商业考量来解释。

在法拉戈的故事被媒体大肆炒作之后,一位自称是游戏设计者罗杰·保罗·克雷格的遗孀的女性主动联系了《新泽西州报》,意图澄清事实。

她坚决否认广告中藏有任何形式的隐秘信息,并对广告与珍珠港袭击事件有关的指控表示强烈反驳。

这位遗孀,科尔夫人,更坦言自己曾协助丈夫创作这些广告。她解释说,广告中的爆炸背景只是为了给商业活动增添一些刺激和紧张感。

然而,他们的创意并未能如愿打造出一款热门游戏,反而招来了联邦调查局的注意。

联邦调查局对夫妇二人进行了询问,以解开这一谜团。

在接受采访时,科尔夫人承认,她并不清楚丈夫是如何选择骰子上的数字的。

她还指出,尽管这款游戏因争议而名声大振,但实际上并未在商业上取得成功。

经过紧张的审讯,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们最终得出结论:罗杰·保罗·克雷格是敌方特工的说法完全是虚构的,广告和袭击之间的联系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巧合。

这个谜团真的已经被揭开了吗?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可能倾向于这么认为。

回溯到1942年5月,《洛杉矶时报》的专栏作家查朋·霍尔曾向罗杰·保罗·克雷格询问过那些广告的内情。他的结论是,这些广告被曲解并被用作煽动对敌国的仇恨。

此事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给克雷格带来了诸多困扰。

克雷格新推出的游戏并未迎来预期的订单潮,反而被大量的电报、信件和电话淹没,人们质询他为何要向日本人泄露突袭的信息。

虽然克雷格觉得这些指责匪夷所思,但不得不面对它们对生意造成的负面影响。

即便如此,他仍建议查朋·霍尔去仔细审视那些复杂的所谓证据——例如骰子上的数字是否真的预示着12月7日的袭击,以及其它数字组合是否蕴含特殊意义。

然而,最终这些所谓的证据都被证实是毫无根据的。

当风波平息后,克雷格感到自己被一群狂热且难以理解的公众所误会。

他无法理解,为何人们会相信在美国的日本移民和通敌者会通过《纽约客》来寻找来自日本的指令。

然而,这些谣言却四处传播。就像克雷格所说,没有比恶意的谣言更糟糕的事情了。

幸运的是,克雷格及其家人最终都安然无恙。在命运的安排下,罗杰·保罗·克雷格从一名游戏发明者变成了国家特工游戏中的一个角色。

据其遗孀科尔夫人透露,二战期间,克雷格甚至被征召到战略服务局(美国中情局的前身)服务。

这个关于致命游戏的故事似乎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结局,所有悬疑的问题似乎都得到了解答。

然而,人们真的应该完全相信罗杰·保罗·克雷格的游戏仅仅是一个巧合吗?或者克雷格和他的遗孀其实是在掩饰解密和揭露敌方行动的失败?

80多年过去了,真相可能永远无法被完全揭示。但无可否认的是,恐惧、想象力和间接证据的交织可以对人的理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再加上游戏本身所带有的不确定性,肯定会有人愿意冒险猜测,这个离奇的故事背后永远隐藏着一把难以捉摸的神秘钥匙,构成一部引人入胜的黑色电影。

1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