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央军委为什么忽然提前发起平津战役?这才是大智慧!

锦衣霸王 2019-02-10 12:41:21

文/霸王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有三场战略性决战,分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今天单说平津战役。

在中央军委的预案中,发动平津战役,歼灭盘踞华北的傅作义集团,时间从1949年1月开始,预估战争将持续半年。

但是,事实上平津战役却爆发于1948年11月,比中央军委预定的1949年1月整整提前了两个月。如此大规模的战略性战争,为何忽然提前两个月,其中又有什么隐情?

解读这种战略性变动,必须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

1948年是怎样的一种战略态势?经过三年四个月的战争,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已发生重要变化。

在这三年四个月的战争中,共有100多万的国民党军队被歼灭,国民党军队由解放战争初期的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左右;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则由120万人迅速上升到300万人。

军事力量上的此消彼长,直接影响着格局对比的变化。

同时,在军事失利的影响下,国民党在政治和军事上陷入更加艰难的境遇,用两个成语形容再恰当不过,分别是四分五裂、土崩瓦解。

面对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国民党集团惶惶不可终日,尤其是面临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联合打击的可能,盘踞华北的傅作义集团更是胆战心惊。

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和国民党高层进行了紧急磋商。

1948年11月3日,就华北问题,时任国民党国防部长何应钦召开专门作战会议,制定了一个方案,提出华北傅作义集团沿津浦路南下夺取济南,以后即在山东作战。

很快,针对华北局势,国民党又改变了预案,主张把傅作义集团运至青岛,再海运江南。

不管是哪一套预案,国民党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放弃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等地,将盘踞华北的傅作义集团武装撤往南方。

11月4日,傅作义飞往南京,11月4日,傅作义飞到南京,同何应钦、顾祝同、白崇禧(华中“剿总”总司令)、郭汝瑰(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等人,专门研究华北作战问题。 

何应钦向傅作义传达了国防部制定的方案,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方案遭到了傅作义的坚决反对。傅作义的想法非常明确,第一不同意南撤,第二主张固守平、津、张、唐地区。

对于手握重兵的傅作义的意见,国民党不得不重视,最终整个国民党向傅作义做出了妥协,就华北问题定下了最终的调子,“固守平、津、张、唐,同时确实控制天津、塘沽、大沽等港口。”

傅作义随即飞回北平,根据既定方针,马上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加紧扩兵,二是收缩兵力,调整部署。

中央军委密切注视着傅作义集团的种种动态。

11月7日,根据掌握的情况,中央军委分析判断傅作义有采取三种行动方针的可能及对我之利弊: 

一是固守平、津,如傅作义采取这项方针,对于我们是有利的;

二是放弃平、津,率他的几个军退回绥远,蒋系各军撤至南京一带,如敌取此项方针,对我们有不利之处,但可不战而得平、津;

三是放弃平、津,蒋、傅两系均撤至南京一带,如敌取此项方针,则对我利害各半。

我们看一下这三种可能,对于解放军而言,第一种可能为上策。

1948年11月6日,另外一场战略决战淮海战役已经展开,经过十几天的激烈战斗,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敌刘峙集团被分割,徐州陷入孤立。

对于国民党而言,徐州是绝对的战略要地,为何这么说?因为徐州是南京的屏障,如果攻克徐州,就等于敲开了解放军直扑南京的大门。 

徐州失守的系数越大,盘踞在华北的国民党军队向西、向南撤退或集中向南方撤退的可能性就增大了。

鉴于形势的变化,中央军委向作战部队发出了这样一封电报,分析了傅作义固守华北的种种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便利于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

第二个好处是,有利于加速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使其江南防线无法组成,华东、中原两野战军既可继续在徐、淮地区歼敌,也便于东北野战军将来沿津浦路南下,直捣长江下游。

从当时华北地区敌我两军力量对比看,华北军区约有兵力46万人,国民党傅作义集团约有60万人,另还有盘踞在山西太原的阎锡山部队10万余人。 

46万对70万,力量对比上不占优势,那该怎么办?调兵!从哪里调兵?东北野战军入关!

11月18日,中央军委向东北野战军发电,“各纵队以一二天时间完成出发准备,于21日或22日全军至少八个纵队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三处敌人,不使逃跑,并争取使中央军不战投降(此种可能很大)”

随即,平津战役随即拉开序幕。

中央军委为什么要提前发动平津战役?这是依据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和傅作义集团的动态而适时作出的一项英明的战略决策,真正的大智慧!

0 阅读:0

锦衣霸王

简介:每天三分钟,让你看到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