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圣人曾国藩因“天津教案”跌落神坛,是真心卖国还是替人背锅

从菡聊历史 2024-05-15 19:52:32

曾国藩,晚清第一重臣,位列“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一手创建湘军,成功镇压太平天国,挽救了大清王朝的危亡,被清廷封为“毅勇”侯,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文正”,是“文足安邦,武能御侮”的全能型人才,《清史稿》评价其为“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曾国藩一生信仰、发扬程朱理学,增强了理学的经世之用,使理学不脱离现实、为现实服务,加强了理学的社会实践功能。梁启超评价其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后来一众历史名人如蒋介石等人,奉其为“国人精神之典范”。如果没有“天津教案”的出现,曾国藩足以“名闻千古”,成为历史完人。

但,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惹得天津乃至全国民众严重不满,纷纷“斥为谬论,坚不肯信”,甚至连曾国藩昔日好友、属下臣僚也都“责问之书日数至”。案件审结后,曾国藩更是被国人骂为卖国贼,受到猛烈谴责,“卖国贼之徽号竟加于国藩。京师湖南同乡尤引为乡人之大耻”。

曾国藩彻底跌落神坛,变成了“谤讥纷纷,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曾国藩自己也承认,“天津教案”让其“积年清望几于扫地以尽矣”,不得不引咎辞职,落寞离开直隶。

“天津教案”是怎么回事呢?清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发生多起拐骗儿童案,民众怀疑与法国天主育婴堂有关。

1870年6月21日,天津地方官到教堂查问拐骗小孩案,欲带走涉案罪犯嫌疑人、教民王三,教堂法国传教士不仅隐藏罪犯,还向聚集教堂周围的群众挑衅,引起大量民众围攻教堂。

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要求清朝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镇压。崇厚按照要求派兵保护教堂,但丰大业认为崇厚派兵太少,镇压不力,大为不满,带人怒气冲冲地跑到崇厚衙门,举枪朝崇厚开火,虽未击中,但气焰非常嚣张。

法国领事侮辱和枪击中国官吏的消息很快传开,同时法国天主教仁慈堂收容的中国儿童,因天气炎热、瘟疫横行大批死亡,教堂处理不当,致使病故儿童尸体暴露野外,民间传闻“神父和修女拐走孩子挖眼剖心”,几千愤怒的群众聚集街头。

丰大业大闹崇厚衙门回领事馆途中,仍然骄横嚣张,遭遇聚集民众,其秘书西蒙挥舞利剑开路,遇到天津县官刘杰时,丰大业再次开枪射击,打死刘杰随从,西蒙居然向群众开火。

忍无可忍的群众一拥而上,打死了丰大业和西蒙,烧毁了法国在三岔河口的洋楼“望海楼”,打死无恶不作的法国教士十多人,其他国籍教士和商人七人。

事件发生后,法、英、美、俄、德、比、西等七国联合一起,一方面向清政府施加外交压力,另一面将舰队集中至烟台和天津海口,对清政府展开战争恫吓,清政府如不接受列强的各种索求,就将天津变成焦土。

清廷惊慌失措,一面要各地严格保护教堂,弹压群众,避免类似事情再发生,一面派时任直隶总督曾国藩前往天津查办。

曾国藩接手“天津教案”后,第一步,急切地发布《谕天津市民》告示,将天津民众正当抗议行为指责不法举动,并严禁天津民众再生事端;第二步,释放犯法教民和涉案拐犯,并在上呈朝廷的奏折中,为法国传教士辩解;第三步,为讨好西方列强,大肆搜捕参与“天津教案”的民众;第四步,判处相关民众死刑20人,流放25人,同时将天津知府、知县革职流放;第五步,支付抚恤费和赔偿财产损失银49万两,并派崇厚作为中国特使,到法国赔礼道歉。

曾国藩在此案处理当中,彻底站在了侵略者的立场上,彻底与天津民众为敌,几乎没有与西方列强展开有利有节的斗争,全盘接受列强的无理要求。

久历官场、政治老道的曾国藩,为何宁肯得罪全天下人,也要完全站在洋人的立场处理“天津教案”呢?他又有哪些难言的苦衷呢?

阶级属性。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发家的曾国藩,杀人如麻,视反抗阶级压迫的贫苦民众如草芥,从来不心慈手软,世人称之为“曾剃头”。这是曾国藩的政治立场,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很自然就会将反抗的民众定性为“暴民”,对付所谓的“暴民”,曾国藩胸有成竹,有策略、有手段,信手拈来,药到病除,根本不会认真地倾听劳苦大众的心声,更不会站在民众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自我保全。自1840年鸦片战争,清廷与西方列强的战争,朝廷从来就没有打过胜仗,以道光、咸丰、慈禧为首的大清朝廷,畏惧列强如虎。中英鸦片战争失败后,清廷拿禁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开刀,将其革职查办,发配新疆伊犁效力赎罪,这是道光帝对待抗击列强官员的态度。

1857年,英法联军再次攻打广州,“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的叶名琛,率领苦心培养的民团果断还击,狠狠打击了英军,但终因寡不敌众,英军打进了广州城,叶名琛不幸被俘虏,押上英国军舰“无畏号”,送往印度。在军舰上生活了48天后,被解往印度的加尔各答,不愿受辱,绝食而亡。叶名琛的尸体被运回国时,统治者咸丰帝没有给他任何恩典,家人将其草草下葬,无比凄凉。

慈禧又是如何对待与强列作战失败官员呢?1900年,在朝廷的默许下,义和团掀起抵抗“洋”人的高潮,西方列强以“保护使馆”为名,组建联军再次发动侵华战争。清廷连续四次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战和方略,最后决定与西方开战。慈禧为表明决心,并将主和的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立山和联元等五名大臣处死。“决战”两个月,北京城破,慈禧携光绪仓皇西逃,八国联军血洗北京、残酷屠杀义和团,慈禧为自保,与列强议和,为满足列强“惩办祸首”的要求,下令礼亲王载勋自尽,山西巡抚毓贤被即行正法,一百多名参加抵抗的各级官被严处。慈禧仍不解西逃之苦,愤愤地说:“都是刚毅、赵舒翘误国,实在死有余辜”。刚毅已与慈禧西逃途中染病身亡,军机大臣、刑部上书赵舒翘,已在西安被“赐令自尽”。

一向以善于窥探人心、揣摩上意的曾国藩,自然深晓其中厉害,处理洋务,以不激怒洋人,不引发与洋人的冲突为第一要务。所以在处理教案时,不自觉地从洋人的立场出发处理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操之过急。平心而论,天津民众对法国传教士拐骗儿童、残害儿童的指控,经查证并不属实,但天津民众轻信传言,杀害外国传教士、使馆工作人员以及商人的行为,却是事实。按照中国历来“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的惯例,为平息列国怒火,避免战争祸端,采取牺牲当地民众和地方官员的处理办法,也算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之举,就此而言,曾国藩的处理并无大的失当之处。

曾国藩引咎辞职后,清廷再派李鸿章处理“天津教案”,较之曾国藩,李的处理结果唯一区别就在于,将20人死刑改成了16人死刑、4人缓刑,其他结果完全没变。改判4人缓刑,还是由于当时俄国只索经济赔偿,不要中国人抵命。正如李鸿章所言:“中国目前之力,断难遽启兵端,唯有一命一抵了案”。

外国传教士常年在中国地领土上,披着“传教”的合法外衣,欺压当地民众,无恶不作,民众对“传教士”早已恨之入骨。曾国藩最大的错误,没能将“天津教案”与这些情况联系起来,没有很好地照顾民族情绪,没能顾全天津民众愤怒的心情,一味为快速平息事态,化解与列强的争端,操之过急了。

替人背锅。从最终处理结果来看,曾国藩的做法,很明显,伤害了天津民众乃至全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但这样的处理结果,全应怪罪曾国藩吗?

《清实录·同治朝实录》记载了一份朝廷发给曾国藩的谕旨,对其提出了这样的办案要求:

总之和局固宜保全。民心尤不可失。曾国藩总当体察人情向背。全局统筹。使民心允服。始能中外相安也。

很明显,清朝政府虽然要求曾国藩既要照顾民心,又要绝对保证和平局面,但对于外国列强的军事威吓,清廷虽然嘴硬,给出“如洋人仍有要挟,恫喝之语。曾国藩务当力持正论,据理驳斥,庶可以折敌焰而张国维”的强硬态度,但之后又数次给曾国藩下发谕旨,要求其“斟酌情形、以保全和局”。

深知国力不济和清廷一惯做派的曾国藩,真得对外国强硬,一旦战火开启,国家会遭受何种苦难,自己会落得何种下场,可想而知。权衡再三,曾国藩也只能捡软柿子捏,做个裱糊匠,牺牲民众和地方官员,平息外国列强怒火,先过了眼前难关再说。

0 阅读:9

从菡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