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下的棋,五万人来陪葬

无心镜 2023-12-25 11:20:59

01

说到蓝玉,就不得不说“蓝玉案”。

明朝建国之后,北元势力很大,朱元璋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北伐。而西部、南部也是叛乱频发,还有内部的一些土司作乱,蓝玉在在这些战争中都有不错的表现。

蓝玉算是明朝武将的后起之秀。在洪武四年,征四川,他还是傅友德的副将。洪武五年的二次北伐,蓝玉是徐达的先锋官。直到洪武二十年,蓝玉还是以傅友德副将的身份参与北伐。

洪武二年常遇春病逝,洪武十八徐达去世,给了蓝玉更多的机会,其地位开始上升。

蓝玉人生的巅峰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他率领王师15万北伐,这是蓝玉第一次作为主将率大军出征。蓝玉在捕鱼儿海附近捕捉到了元军主力,这一战,蓝玉取得空前大胜,仅元主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骑逃走,明军俘获元主次子、妃嫔、公主以下百余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牲畜十五万余头。

这一战后,蓝玉被晋升为凉国公。

但就在五年后的洪武二十六年,蓝玉以谋反罪被杀。牵连列侯功臣、文武大吏以及偏裨将士达2万余人。

关于蓝玉案有很多争论,比如市面上有两本都叫《洪武大帝大传》的书籍,一本是陈梧桐所著,一本是吕景琳所著,两位学者关于蓝玉是否真的谋反持完全相反的意见,陈梧桐认为蓝玉有谋反,吕景琳认为蓝玉纯属被冤枉。

那具体事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02

在蓝玉案后的三个月,近千名案犯的供词被编成了一本书,名曰《逆臣录》。很奇怪的是,里面没用蓝玉的供词,也没有二号案犯景川侯曹震的供词,很显然,这两位根本就没用招供。

蓝玉被逮捕是二月八日,九日被下到锦衣卫监狱,十日就被杀,整个过程中并没有用刑,就迅速将他杀掉。按照常理,一个如此重要的将领谋反,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完全不用如此仓促的就将其杀掉。

如此迫不及待地将其杀掉,只能说明,根本就不要他的口供。

还有一个疑问是:蓝玉为什么造反呢?

关于蓝玉造反的原因,从其他人的口供中得到了两个:

一是前面李善长案中,叶昇牵涉其中被杀,而蓝玉与叶昇是亲家,害怕牵连到自己,所以有了谋反的心思。当时,胡惟庸、李善长的案子的确搞得人心惶惶,整个案子被杀人数超过3万。但当时功臣们联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若要论关系,所有健在的功臣都和胡惟庸、李善长的案子中的一些人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所以,蓝玉也没有必要因此而谋反。

二是说蓝玉想要当太子太师,但朱元璋让冯胜、傅友德担任太子太师,而让蓝玉当太子太傅。这一点,就完全说不通,冯胜、傅友德地位原本就在蓝玉之上,而且太子太师和太子太傅之间的差别并不大,蓝玉因为这样一点事情就要谋反,未免太过荒谬。

对于蓝玉的谋反,不仅是现在人,就是明请时代,就已经有很多人发出了质疑。

谈迁在《国榷》明确否认蓝玉有谋逆行动,说:

蓝凉公非反也。虎将粗暴,不善为容,彼犹沾沾一太师,何有他望!胡惟庸通倭虏颇有迹,蓝凉公欲以部校家奴数百千人冀幸万一,虽至愚不为也。富贵骄溢,动纟圭疑网,积疑不解,衅成钟室。噫!功臣葅醢,安得止大树之下。晚游赤松,庶几哉不殆不辱矣

谈迁的意思很清楚:蓝玉为了一个太师的职位就要谋反,太可笑了吧!

03

再就关于蓝玉起事的人员选择。

《逆臣录》中,一众蓝玉的部将和同僚的都完成了招供。其中,高层将领和官僚不算,一些中低层将领:千户和百户,他们招供了他们参与谋反的事情,这样的将领一共有多少呢?根据不完全的统计,超过了169人。

也就是说,蓝玉在谋反的时候,至少联络了169名的千户、百户这样的中层军官。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谋反如此大事,必定是小圈子的密谋,且一定是几个核心人员,不可能是千户、百户这种中层军官所能知晓的,更不可能有100多名中层军官知晓。

仅凭借这一点,就可以知晓《逆臣录》的供词有问题。

如果为整个案件定性的《逆臣录》有问题,那整个案件显然也是存在问题的。

04

一些时间节点是很重要的。

太子朱标死于洪武二十五年,这一年皇太孙朱允炆才16岁,而朱元璋已经65岁,朱元璋不得不为这位尚且年幼,没有任何政治斗争经验的皇太孙铺好路。

也就在朱标去世的同一年,蓝玉在摸鱼儿一战中,对元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蓝玉案爆发是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摸鱼儿一战和太子朱标死后一年。

蓝玉案中,共有诛一公、十三侯、二伯,两万多人被杀,其中包括了傅友德和冯胜。而蓝玉、傅友德和冯胜三人是当时仍存的功劳最大的三员武将,他们的死,意味着功臣中的武将集团也基本被屠戮殆尽。

这很难不让人想到一个成语:鸟尽弓藏!

05

当我们再回首去看整个局面的时候,可以看到,这是一场精心的布局。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为由(谋反的剧情同样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胡惟庸谎称自己家中出现了甘泉,请朱元璋去看这祥瑞。朱元璋出发不久,一位太监拼死拦住不让去,朱元璋派人去查,发现胡惟庸家中遍布兵甲,意图作乱),将其诛杀,同死者包括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在的三万人。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之后,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由六部分理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使全国的最高行政权力集中到皇帝手里。

同时,又撤销全国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改设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府,分领所属卫所军队,掌管军籍和军政。遇到战事,由皇帝发出命令,然后由兵部发出调兵令,都督府派出将领,统率军队出征。战事结束,将领交还帅印,回原职办事,军队也回到原来的卫所驻屯。

军权也因此集中于皇帝之手。

同时,撤销中央的监察机构御史台,改设都察院,监督百官。

经过这一番改革,全国最高的行政、军事、司法监察大权全部归于皇帝之手。

但这主要是解决了政治上的问题,军事上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但此时北元势力还在,北伐尚需武将出力。待到北元被彻底打垮,也就是武将们的末日,而恰好太子去世,又加速了这一过程。

到了此时,擅权的丞相被诛灭,骄横的武将已经杀光,全国政权归于皇帝,军事大权归于皇帝,所有的一切才算结束。

这是一盘棋,一个人在下,五万人陪葬。

1 阅读:19

无心镜

简介: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