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千古一帝,但是千年难遇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4-01-02 15:17:57

(唐宪宗李纯题跋像)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唐宪宗李纯刚刚即位,这是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

皇帝刚刚即位,西川节度使刘辟就叛乱了。

但是刘辟这个人,梦想很大,能力很小,他主动反叛,主动出击,结果屡战屡败,和朝廷正规军打仗基本上就没赢过,到最后兵败被俘虏,死了。

元和九年,彰义节度使吴少阳病逝,他儿子吴元济不仅不向朝廷报丧,反而自己提领兵权,朝廷派人来慰问顺便调查,吴元济也拒不接待,之后更是直接和朝廷撕破脸,直接就举兵叛乱了。

一开始,朝廷对于他的这种行为还多有忍让,希望他自己能想明白,有朝一日悬崖勒马,毕竟是前节度使的儿子,只要归顺朝廷,那以后也有官做。

但是唐宪宗等来等去,等了两年,吴元济还是跟朝廷对着干,皇帝终于受不了了。

彰义节度使,换个说法就是淮西节度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汝南,这个地方地处中原,是战略要地,一天拿不下来,朝廷的统治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所以,两年之后,唐宪宗就对淮西用兵了。

唐宪宗一对淮西用兵,很显然是展示出了皇帝要彻底根治藩镇的决心,结果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生怕皇帝顺道再把自己给收拾了,于是立刻表态,自己要帮助朝廷一起讨伐吴元济。

但是,李师道这个人比较鸡贼,他表面上声称支持朝廷,是为了在大环境中确立自己不是反贼的地位,从而免受舆论非议,但实际上他不仅不对吴元济用兵,反而还派兵增援吴元济。是个结结实实的两面派。

宪宗是皇帝,他很少有能直接上战场的机会,所以他的用兵能力我们暂且不论,但是这位仁兄的用人能力是很强的。

在平定淮西之乱的问题上,皇帝任用的大臣裴度和将领李愬都算是用对了人。

(平定藩镇叛乱)

裴度是丞相,但是却愿意身先士卒,亲自赶往前线,而李愬是唐朝中期名将,用兵特点就在一个快字,吴元济这头还在筹谋策划怎么以淮西为根据地稳扎稳打,李愬已经火速击败了他在淮西的大部分兵力,吴元济没有办法,只好是束手就擒。

吴元济一死,李师道也没有办法做两面派了,于是他先对朝廷示以归顺,用来麻痹皇帝,底下则暗流涌动,准备好粮草兵马之后也不装了,直接摊牌了,轰轰烈烈的开始反对朝廷。

面对李师道这种手段阴险之人,皇帝不想留情,所以征讨李师道的时候,宪宗把基本上能调动的队伍全都派了出去。

大军压境,李师道压力很大,他内部管理不善,一度出现分歧,结果被部下杀死,反叛随即告吹。

所以你看得出来,唐宪宗李纯即位之后,他在治理藩镇这一块,是非常有成效的,至少从他降服河北三镇的行动来看,他并不低能,反正是一个极为聪明的皇帝。

但是,唐宪宗也难免落入到中晚唐皇帝喜欢重用宦官的怪圈当中。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唐玄宗带着文武大臣和杨贵妃跑到马嵬驿,金吾卫大将军陈玄礼在太子李亨的指使下带领士兵发生了哗变,这就大大的降低了皇帝对亲兵禁军的信任。

广德元年,吐蕃攻唐,唐代宗李豫避乱河南陕州,在这个过程中,代宗对唐朝军事将领的调动就明显感觉有些有心无力,掌握军权的将领们往往各自为战,不听指挥,如果不是郭子仪临时救场,后边还不知道会闹出多大的乱子。

建中三年,有个叫做李希烈的节度使叛乱,朝廷从甘肃泾源调兵去攻打李希烈,结果泾源兵途经长安的时候因为伙食不好闹了兵变,事发突然,唐德宗李适来不及反应只能逃跑,然而皇帝逃跑的过程中,既无文臣相随,也无武将保护,肯真正舍命护驾的,竟然只有几个侍从宦官。

(古代宦官)

我们可以说,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朝皇帝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就变小了,开元盛世崩塌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严重破坏,它也导致了人心的丧乱和崩坏,所以这个时候君臣的关系就开始变得十分微妙起来。

基于这样的经历,皇帝不免对文官们产生抵制,对频繁变节的武将们感到担忧,所以皇帝没有选择,比如宪宗,他就连外戚势力都不能信任,因为宪宗从来不立皇后。

关于宪宗从来不册立皇后这件事儿,很多人会认为这应当是皇帝的明智之举,因为没有皇后,那么外戚势力就无从建立,没有外戚势力,对皇权的倾轧就会少上那么一分。

但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其实宪宗不立皇后,还有一个较为私人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要让皇后来干涉自己任意的喜欢和宠幸妃嫔。

我们看,《旧唐书·后妃传》中记载过这么一句话:帝多私爱,以后门族华盛,虑正位之后,不容嬖幸,以是册拜后时。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宪宗后宫里的妃嫔很多,皇帝还很多情,哪个都爱,哪个他都想要宠幸,如果他有皇后,那么皇后肯定不会允许他这么花心,但是如果他没有皇后,那皇帝想在后宫怎么来,他就可以怎么来。

宪宗皇帝没有想到,自己为了满足个人生活而定下的这么一条规矩,竟然被他的后代子孙们频频效仿,从唐宪宗开始,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不约而同般的都没有立过皇后,史书上在这一时期里所说的皇后,本质上讲都不是当时的皇帝老公册封的,而基本上是之后的皇帝们追封的。

这个不能用,那个不能用,这个要提防,那个要盘算,但是皇帝是身份,也是职业,皇帝所承担的工作,不是靠他自己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他必须在意识形态上对权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分割。

所以,他选择了任用宦官。

(吐突承璀)

宪宗在位的时候,重用了一个叫做吐突承璀的宦官。

皇帝重用吐突承璀到什么地步,皇帝直接一步到位,任命吐突承璀做了左右神策将军兼河中河阳浙西宣歙等道行营兵马使和招讨处置使。

朋友们,这一寸长来一寸强,这个职务具体是干什么的咱们都不用了解,您光看这么一长串,就知道这职务的权力不小。

其实,对整个王朝来说,底下人有权力不算什么大事儿,因为如果皇帝不把权力给到官僚阶级,官僚阶级怎么替你办事儿?

而且,处在官僚阶级当中,那就是一级压一级,总是会有人制约你,你可以使用权力,但是难免你的权力不会受到限制。

其次,官僚阶级的权力,大部分是临时性的,比如带兵打仗的将领,不打仗的时候他调动不了军队,他要调动军队,他得到朝廷去请兵权,请到了兵权他才能指挥军队,等到仗打完了,他还得把兵权交出来。

但是宦官就不同了,因为宦官不属于官僚阶级,他不用对除皇帝之外的任何人负责,唯一能够管理和制约他的,也只有皇帝本人而已。

吐突承璀身居要职还不说,他还能指挥神策军,什么是神策军,这是中央北衙禁军,这支军队不仅仅负责保卫京师和戍卫宫廷,他还是中央朝廷直接管理的最主要的军事力量。

(神策军)

换句话说,神策军就是朝廷维持统治的底牌。

你把这样的一支军队的指挥权交到宦官的手里,你不就是在玩火吗?

大臣们对皇帝这样的安排当然表达了深深的不满,但是唐宪宗有他自己的理解,在皇帝看来,吐突承璀就是自己的一个家奴,是自己的一个附庸,因为从古到今,宦官的命运都是跟着皇帝息息相关,没有皇帝就没有宦官,宦官和皇帝一直是一种荣辱与共的状态,他们是跟着皇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所以,在皇帝的眼里,宦官只不过是他维持权力平衡的工具,吐突承璀也不过是一个杯子,皇帝捧着他的时候他光鲜亮丽,皇帝不用他了,他也就是个坠地即碎的玻璃碴子。

宪宗的这个用宦思路,是正确的,用你的时候就用你,不用你的时候就整你,这样皇帝无论怎么任用宦官,也一直会将自己处在不败之地,可是皇帝想不明白一个道理,你可以如此娴熟的调理这些宦官们,让他们在你的手里变成低廉的,随时可以消灭的劳动力,是因为你有这个魄力和能力,那么问题来了,你有这种能力,不代表别人也有这种能力,你不立皇后,后边的皇帝都跟着不立,而你如此重用宦官,后代之帝王是不是也会频频效仿呢?

他们能效仿,但他们能和一样控制的住吗?

善用刀剑者,死于刀剑下。

(忆往昔开元盛世)

宪宗当然不能预料,晚唐时期宦官乱政之惨烈,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严重,宦官们架空皇帝,控制皇帝,甚至杀死皇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朝就死在了宦官的手里。

晚年的唐宪宗满足于自己平定藩镇的功劳,开始日渐消沉,转而不理朝政,一味求仙问道,最终黯然去世。

一个曾经最有可能恢复盛唐时光的人,就这样自废武功,走上了前明后暗的道路。

皇帝自比是一条真龙,是俯瞰天下的存在,但他不知道,当万物毁灭,血光漫天,永夜来临的时候,唯一活下来的只有蟑螂。

少年时,皇帝也曾胸怀大志,皇帝也有无限理想,执政时,皇帝也曾宵衣旰食,也会任劳任怨,他也曾经读列圣实录而感慨万千,忆贞观开元而不能自已,可多年的劳苦奋斗,似乎没有达到皇帝的预期,所以他的崩坏也来得如此剧烈。

皇帝曾经那么的讨厌那些昏庸无为的帝王,皇帝曾经和藩镇节度使们斗了那么久,最终却要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

在残酷的封建时代,想要实现任何理想之前,都会付出如此惨烈的代价而沉沦。

6 阅读:1631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简介:趣说历史,带你看点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