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闲置:经济账还是规划误?

天袁看生活 2024-06-28 17:52:43

在中国高速铁路网络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全国超过20座高铁站建成后未投入运营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背后涉及的经济逻辑、规划决策及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值得深入探讨。

### 客流量不足:主要制约因素

高铁站是否能投入使用,首要因素之一便是预期及实际的客流量。

以海南儋州海头站为例,尽管建成7年多并具备开通条件,但由于日客流量不足百人,导致运营即亏损,迟迟未能开放。

同样,位于海南环岛高铁东环段线上的和乐站,虽然建成已有14年之久,但因客流量不足,至今未能投入使用。

客流量的低迷直接导致了运营收益无法覆盖高昂的日常运维成本,进而使得铁路部门和地方政府在经济效益评估上难以做出开通决策。

经济成本与预期收益不匹配

除了客流量外,高铁站的建设与维护成本以及预期的经济效益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

对于一些位置偏远或周边人口稀少的地区,即便建设了高铁站,也难以吸引足够的客流来证明其经济合理性。

这种不匹配不仅导致了部分站点的建成却未使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例如,投资超4000万元的海头站,由于缺乏足够的客流支撑,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规划与现实的差距

高铁站建设往往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包括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而这些决策往往基于长远的发展规划和预测。

然而,当实地情况与早期规划出现偏差时,就可能导致项目陷入两难境地。

如江苏的江浦站和紫金山东站,尽管线路繁忙,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客流和必要的市政配套,站房长期处于未使用状态。

地方政府与铁路公司的角色

在高铁站是否开通运营的问题上,地方政府和铁路公司扮演着关键角色。

一方面,地方政府希望通过高铁站的建设和运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区域交通便捷性;另一方面,铁路公司则更关注运营成本和经济效益。

在资金补贴、运营亏损等问题上,双方需要进行复杂且细致的协调和谈判。

例如,儋州市曾提出需要地方政府支持经营亏损补贴约500万元,才考虑开通海头站。

前进的道路

面对这一现象,未来的高铁站规划和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实际需求和经济效益分析,同时加强前期的市场调研和后期的运营管理。

此外,强化跨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确保项目从规划到执行各环节都能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

对于已建成未运营的站点,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利用方式,比如转型为商业设施或公共服务设施,最大化其社会和经济价值。

高铁站建成后未运营的现象揭示了中国高铁快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通过持续优化规划流程、强化经济评估、改善跨部门协作,可以有效避免类似情况再度发生,从而推动中国高铁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0 阅读:108

天袁看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