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先后五次监国,仅在位10个月,为何死后113年被请出太庙

雍亲王府王妃 2024-03-29 16:58:42

嘉祐八年(1063年)二月宋仁宗赵祯便开始因病卧床不起,三月二十九日病逝于东京。赵祯病逝的消息传出后,京师上下,从百姓到百官都在为皇上的死而伤心,哪怕是乞丐小儿都不例外,主动为赵祯烧纸钱。消息传到洛阳后,亦是如此。

甚至连偏远山区的百姓得知消息后,也戴着纸糊的孝帽,哀悼去世的皇帝。

据说赵祯病逝的消息传到辽国后,辽道宗耶律洪基抓着宋朝使者的手说:我要为他建一个衣冠冢,来寄托我对大宋皇帝的哀思。

自此以后,辽国的历代君主将赵祯跟自己的祖宗们一起供奉着。

作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赵祯创造了“仁宗盛治”;也正因为赵祯的威望如此之高,所以当时的士大夫便为仁宗取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庙号“仁宗”。赵祯是历朝历代皇帝中,第一个被称为“仁宗”的皇帝。

《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在宋仁宗之后,又出现了三位“仁宗”:

元朝的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明朝的明仁宗朱高炽

清朝的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嘉庆帝)

元仁宗在位9年的时间,清仁宗在位25年,至于宋仁宗在位时间更长,长达42年之久。而朱高炽却仅在位10个月的时间,却有“仁宗”的庙号,与儿子朱瞻基创造了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这篇文章我们便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仅在位10个月,但被尊为“仁宗”的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炽,在明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他死后113年又为何被嘉靖帝请出了太庙呢?

01燕王世子得太祖宠爱

朱高炽是朱棣发妻仁孝文皇后徐氏所生,徐氏的父亲开国功臣、被追封为中山王的大将徐达,是与太祖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的左膀右臂,开国功臣之最。徐氏从小就十分聪慧,读书过目不忘,因为学识渊博有“女诸生”之称。朱元璋看中徐家长女的才德兼备,便将其许配给了自己的第四子朱棣。

洪武九年,徐氏正式嫁给燕王朱棣,成为燕王妃。

洪武十一年,徐氏生下朱棣的第二个孩子、嫡长子朱高炽(徐氏第一个孩子是女儿)。

朱高炽并不是在南京城出生,也不是在北平出生,而是在太祖的老家凤阳。朱棣完婚后并未直接前往北平就藩,而是奉命前去凤阳练兵,徐氏作为燕王妃自然是跟随一起。在凤阳徐氏生下了嫡长子朱高炽,这一年朱棣18岁。

据说徐氏在生朱高炽之前做了一个梦,梦到有一个头戴冠冕、手里拿着大圭的人在拜见长辈;结果不久朱高炽便出生了。“大圭”值得是古代皇帝祭祀时手里拿着的玉器,徐氏此梦便是在预示着朱高炽将来会坐到皇位上。

当然此时的朱棣还是燕王,皇太子朱标还健在,只能当成是梦罢了。

朱高炽虽然是朱棣嫡长子,但是性情却跟朱棣一点都不像,从小就性子沉稳,喜欢读书,言行有度。而且从孩提时,朱高炽便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再加上有徐氏这样聪慧、端庄、熟读经史的母亲在,朱高炽自然也不会差。

洪武十三年,在朱高炽2岁的时候,跟随父母亲前往北平就藩。

朱高炽便是在北平长大的,洪武二十八年,在朱高炽17岁的时候被封为燕王世子。

朱高炽喜静厌动,喜欢专心研究经史,在骑射功夫上并不及二弟朱高煦与三弟朱高燧,与朱高炽相比朱棣更加喜欢骑射功夫了得的次子与三子。不过朱高炽作为朱棣的嫡长子,便是名正言顺的燕王世子。

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命秦王、燕王、周王三位藩王的世子,要在破晓(一般指四五点钟的样子,这时人一般都在熟睡当中)之前检阅部队。秦王与周王世子都按照约定的时间回来了,唯独朱高炽姗姗来迟,太祖便问孙儿是何缘故,朱高炽便解释道:清晨的时候太冷了,检阅部队应该等到将士们吃完饭再进行。

朱高炽对将士们如此爱护,得到了太祖的赞赏。

之后太祖让朱高炽分阅奏折,朱高炽只看与军事相关的奏章。但是若奏章上有错字的话,朱高炽并没有因此而上奏祖父。太祖看到朱高炽“如此不用心”,便斥责孙儿,但朱高炽解释说:孙儿不想用这样小的错误来扰烦皇上。

后来太祖还问了朱高炽一个问题:在尧、汤在位时发生了水灾与旱灾,百姓们是如何度过灾难的呢?朱高炽的回答让太祖很满意:百姓之所以能够度过这样的灾难,是因为有一位英明的君主,能够有好的政策。

见孙儿如此有见识,太祖很是高兴,给了朱高炽很高的评价“有君子之识”。

虽然朱高炽不是朱棣最喜欢的一个儿子,但是在南京时,朱高炽得到了皇祖的喜爱,而且还得到皇祖极高的评价。便可见朱高炽虽不擅长骑射功夫,但也有为君的潜质与能力,而很快朱高炽便从世子的身份转变为了太子,让母亲徐氏的梦成真。

02 靖难之役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虽然悲痛但作为一国之君,便需要考虑后继之君的人选。朱元璋虽还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大成人、建功立业的也在少数,但朱元璋都没有选。而是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嫡长子朱雄英10岁夭折)封为皇太孙,在自己去世后登基。

并且为了皇太孙能够安稳坐到皇位上,发动蓝玉案除掉了一大批战功赫赫的功臣。

如此朱元璋便可以放心:在内为皇太孙选了三位治国的人才(皆为文臣),在外诸位藩王守护边陲,太孙便可以在京城高枕无忧。

但朱元璋终究还是错了,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登基后便已经按捺不住,对诸位藩王十分忌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便削掉了五位藩王。燕王朱棣自然不想做砧板上的鱼肉,任由侄儿处置。所以便在建文元年起兵靖难,很快便占领了北平九门。

消息传到建文帝的耳中,情急之下便赶紧下旨让老将耿炳文率兵前去征讨燕王。

结果首战耿炳文便败了,于是耿炳文便改变策略,转而围而不打。

对于耿炳文而言,他的身后有朝廷,兵马粮草充足自然不惧,但是朱棣不同,只有燕军与北平,若是这样耗下去朱棣必败。

在朱棣正担心的时候,建文帝“帮了”叔叔一个大忙,将统兵的耿炳文直接换成了曹国公李景隆。朱棣得知消息后大喜,他对李景隆太了解,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之人。虽然朱棣不担心李景隆,但是李景隆率领的50万大军却不得不忌惮。

对于朱棣而言,眼下最缺的便是兵马。

所以朱棣便将坚守北平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朱高炽,自己则是率兵前往宁藩。

因为朱棣在走的时候将燕军精锐几乎都带走了,所以与朱高炽一起坚守北平的大多都是老弱病残的将士们,而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将将北平围得水泄不通,随时可能将北平攻破。

面对兵力悬殊如此之大,朱高炽做好积极地准备,不分昼夜做好守备,并且安抚城中的将士与百姓。北平能够守得住,朱高炽确实功不可没:

他礼贤下士,跟城中的老将还有有学识的文吏请教,同他们一起商议对策;如此坦诚布公,让朱高炽在城中的威望极高,以至于城中众人都非常的用心。

而朱高炽也是以身作则,到了二鼓才休息,四鼓便起床。身边的人担心世子太过辛苦,朱高炽却认为:我的父亲在外艰险,我作为人子又岂能在这个时候懈怠享受呢?更何况北平是燕军的根本,是南军必须要攻下的地方,我必须要做好防备。

朱高炽很尊重自己的母亲徐氏,若遇到大事一定会先告知母亲。而徐氏虽然是闺中女子,但她作为虎将之后,亦能披甲守城,十分难得。

朱高炽本就性子沉稳冷静,并不会轻易自乱阵脚,再加上有母亲徐氏的帮助,李景隆的大军虽然在人数上有优势,但并没有将北平攻下;

反而是实力较弱的朱高炽,还多次打开城门主动攻打南军,李景隆久攻不下北平,晚上又经常受到燕军的骚扰不能好好休息,索性后退十里。

在朱高炽的坚守下,终于等到了朱棣率领大军归来,不仅让宁王朱权跟自己一起靖难,而且还将朵颜三卫收到了自己的麾下,一时间燕王的势力大增,将李景隆打的落荒而逃。

朱高炽以万人抵挡李景隆50万人保住了北平,这在整个靖难之役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朱高炽在整个靖难之役中最高光的时刻。毕竟朱高炽并不擅长骑射功夫,并不能跟随父亲朱棣身边,出兵对战南军。反而是朱高煦与朱高燧一直跟随父亲朱棣,征战在外。

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朱棣最喜欢的儿子并非朱高炽,而是次子朱高煦。有父亲的宠爱在,朱高煦自然会觊觎世子之位,而在靖难过程中,朱高煦多次救过父亲朱棣的命。朱棣自然是对朱高煦越来越满意,便对朱高煦说:你好好努力,世子的身体不好!

朱棣此言何意?

莫不是要将世子的位置给朱高煦?

朱高煦为了得到世子之位,便收买了朱棣身边的宦官黄俨,让黄俨多次在朱棣跟前说朱高炽的坏话,说朱高炽跟朝廷亲近:

“将为朝廷固守北平以拒父”

朱棣自然不会轻易相信,朱高煦便在一旁故意帮着黄俨说话,来落井下石。

建文帝身边的方孝孺注意到了朱高煦、朱高炽还有朱棣之间的关系,便故意让建文帝给朱高炽写一封信,将朱高炽招降,只要朱高炽能够归顺朝廷便可以直接被封为燕王。

而且在给朱高炽送信的同时,还将此事故意说出去,让朱棣得知。

朱棣得知后心里便开始犯嘀咕,结果朱高炽连信都没有拆开,直接派人送给了父亲。朱棣看到信件以及建文帝的使臣,便打消了对儿子的怀疑。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率兵进入南京,并且在南京称帝。虽然朱棣在南京登基,但是朱高炽仍旧奉命在北平镇守,一直到永乐二年二月朱高炽才奉召前往南京。刚到南京,朱高炽便被封为皇太子。

而在朱高炽前往南京之前,朱棣也是询问了很多臣子的建议,才最终决定将朱高炽册立为皇太子;其中有一个人对朱棣的决定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此人便是解缙。

03 被封为太子

朱棣登基后便开始考虑皇太子的人选,按照太祖皇帝的祖训: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朱高炽作为徐皇后所生的嫡长子,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皇太子人选。但是朱棣更加喜欢次子朱高煦,再加上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立下不少战功,在武将中的威望极高,武将们自然希望朱高煦被立为皇太子,如此一来靖难功臣们自然受益比较多。

于是淇国公丘福、永春侯王宁等靖难功臣,便上疏请求将朱高煦立为皇太子。

在这些人请求下,朱棣便开始动摇。

但是朱高炽在朝中文臣中的威望高,再加上朱高炽是嫡长子,自然朝中维护朱高炽的也不在少数。首先提出反对的便是兵部尚书金忠,金忠希望朱棣能够遵循祖制,并且将历朝历代有嫡却不立嫡出现的祸端说给朱棣听。

朱棣便找到了解缙、黄淮以及尹昌隆来询问意见,这三个人都跟朱高炽的关系不错,自然支持朱高炽。而且解缙的话,让朱棣做了最终的决定:

“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好圣孙!”

一句“好圣孙”,让朱棣直接做好了决定:将嫡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

解缙口中的好圣孙便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朱瞻基是朱棣的嫡长孙,朱棣非常喜欢朱瞻基,让徐皇后亲自抚养孙儿。并且在永乐九年便将其封为皇太孙,朱高炽能够坐到皇位上,确实跟儿子朱瞻基也有分不开的关系。

做好决定后,这年二月朱棣便将三个儿子召回了京城,下旨:

嫡长子朱高炽封为皇太子

嫡次子朱高煦封为汉王

第三子朱高燧则是被封为赵王

并且,将象征地位的金册以及金宝给了朱高炽。

虽然朱高炽已经被册封为皇太子,但是朱高煦与朱高燧心中很是不满,尤其是汉王朱高煦。毕竟朱高煦在战场上立下那么多的功劳,还多次救过父亲的命,更何况父亲还曾说过:好好努力,世子的身体不好。

如此种种,朱高煦不满实属正常。

朱高燧虽然是嫡三子,似乎皇太子之位跟他不沾边,但同样作为嫡子,自然也有觊觎皇太子之心;于是朱高煦与朱高燧便暗地里找机会,抢夺太子之位。

不得不承认,在永乐一朝,朱棣三位嫡子对皇太子之位的争夺,跟朱棣有分不开的关系;若朱棣能跟太祖朱元璋对待皇太子朱标那般,其他的儿子又怎么敢觊觎皇太子之位,甚至敢直接跟朱高炽“抢太子之位”呢?

因篇幅的原因,将文章分为(上)(下)两篇,下篇介绍朱高炽在永乐一朝先后五次监国,如此躲过两位弟弟的多次诬陷,以及朱高炽登上后位仅10个月便突然病逝,嘉靖帝为何将朱高炽请出太庙呢?

5 阅读:4374
评论列表
  • 2024-04-02 09:28

    仁这个字不咋的,朱在位短,但势力大,尤其那些在位长的,没得夸了,文官又觉得过的不错,才给你仁,但文治武功呢,景宣高这些牛的事和你不搭噶

  • 2024-04-04 01:44

    文章和标题没关系吧

  • 2024-07-12 10:16

    如果我是明朝皇帝,学清朝那样武装收税,史书会不会写我是昏君,恶棍,[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雍亲王府王妃

简介:我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喜欢读历史书,更喜欢畅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