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原生家庭第一步:“杀死”自己

心链读书 2024-05-17 21:47:20

“我婚姻不好,都因为从小看爸妈吵架”

“我自卑胆小,都是因为我爸爸从小批评我,打骂我”

“我现在一事无成,都是因为我父母打压、控制我”

……

近几年我经常会看到类似的说法,“原生家庭”这个词也渐渐成了一个热词,好像任何一个糟糕的结果都可以找到一个看似合理的源头,那就是——

原生家庭。

可是,真相果真如此吗?

1

原生家庭是外在归因还是完美借口?

你肯定听过这么一句话:“不好的童年用一生来疗愈,好的童年能疗愈一生。”

于是很多人都把自己人生中的不顺、不幸、不满意归咎于原生家庭,无论是事业、爱情还是生活,仿佛原生家庭是一种原罪,永远脱不开。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服务偏差”的概念,也叫“自利性偏差”,是20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韦纳(weiner)提出的。

指的是人们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我们会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

失败时,却把原因归咎为他人或外界因素。

所以很多人对现状不满,就抓来了“原生家庭”:

你看,错的不是我,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有问题,是我父母,是我的家庭,是外部环境,是整个世界错了!

不得不说,这个理由让人轻松多了,这个完美的借口也安慰了很多人。

但如果想要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我们除了自我安慰还能做些什么呢?

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了“课题分离”的概念: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比如说,父母的反复争吵,是他们的课题,跟你无关,你无需自责,更不必想办法去解决;

孩子不结婚,不想生娃,是子女的课题,由此带来的后果由自己承担,而不是父母。

在原生家庭中运用“课题分离原则”,本质就是理清楚“父母的事”和“自己的事”。

电视剧《俗女养成记》

父母怎么对你,说什么样的话,那是他们的事。

我们要做的,是关注自身课题,思考自己如何从家庭负面的影响中抽身而出。

与其在过去的经历中不断翻找原因,和父母较劲,不如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原生家庭是原罪吗?

人确实是环境的产物,可是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原生家庭,哪怕父母都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心理学家。

所以,与其说原生家庭是原罪,不如说,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原罪。

2

原生家庭的意义是怨恨还是和解?

分手后拉黑删除前任的所有联系方式和留着联系方式,但是放任不管,不闻不问,重新过好自己的生活。

这两种方式,你觉得哪一个更能代表这个人真正放下了呢?

我相信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后者。

放到原生家庭中也是一样的,对父母持续地怨恨,否定原生家庭,有不满,有疏离,想要反抗和批评,结果会真正走出来吗?

不会,会让你跟原生家庭更加强烈地捆绑在一起。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说,爱的反义词并不是恨,而是遗忘。

因为当你想要去恨,去指责,去抱怨的时候,你的潜意识会带着你不停地重演,让你持续关注负面的部分。

也就是说,当我们怨恨父母,怨恨原生家庭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你用自己的痛苦和不幸与父母、与原生家庭紧密连接着。

所以,真正能够救赎你的,不是父母的改变,而是自我的和解。

只有我们真的愿意从原生家庭中“突围”,才能真正重建自我,这是一个自我突破的过程。

3

意识觉醒是转折还是宿命?

在综艺《心动的offer》里,实习生黄凯在与带教律师任为和实习生同事的饭桌上,大家谈起儿时经历。

任律和一旁的实习生都对童年充满怀念,而黄凯只是淡淡地说:“其实……我感觉相当于没有父母。”

父母在黄凯一岁时离婚,黄凯感慨“父母可能是把我当成累赘”,小黄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他从来没见过母亲的面。

去年黄凯和母亲联系上后,母亲却发微信说不要去打扰她;

而父亲十八年间只过年回来三次,在别人面前都不承认黄凯身份,只说他是老家村里来的一个孩子。

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黄凯成功考到清华的经历可想而知有多难,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填志愿也是听别人的建议,入学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医学。

想退学又害怕复读增加爷爷的负担,所以坚持读到了毕业,开始一边挣钱,一边考研,前前后后一共考了五年,最终才上岸清华。

综艺《心动的offer》

而坐在他对面的带教律师任律,享受的却是“北大一条龙”服务。

人称“九爷”的他,从小生活在北大未名湖边上,升学经历更是一路顺畅,北大幼儿园、北大附小、北大附中、北京大学,最后成为顶尖律所合伙人。

要说原生家庭,这两个人简直是天差地别,可黄凯,在他28岁这一年,抵达了任律的起跑线,他的人生也终于迎来了逆转。

原生家庭当然是不公平的,哪怕黄凯的父母中有一方愿意承担他的学费,他可能早就考到了清华。

可是即便如此,他还是做到了。

出生时抓到一副“烂牌”的人很多,比如演员毛晓彤。

她的父亲酗酒、赌博、重男轻女。她只有1岁的时候,就被父亲扔进垃圾桶。

是她妈妈半夜摸黑,翻遍大街小巷才把她捡回来。

2岁时,父母离婚,父亲卷走家里所有存款,消失得无影无踪。母女俩相依为命,妈妈靠卖冰棍和汤圆把她抚养大。

后来她成了一线演员,滥赌的父亲居然出现在某访谈节目,索要5000万的赡养费。否则,他就拉着毛晓彤一起下地狱。

法制节目《法眼大律师》

毛晓彤没有过多解释,她还是积极拍戏,上节目,做自己该做的事,她的事业也扶摇直上。

这让我想起《被讨厌的勇气》那本书里的观点:“心理创伤不存在,人的不幸是自己选择的”。

很多人觉得原生家庭是自己一生的宿命:

“我不会变好了,我的生活也不会变好了,这是我的命,我认命了……”

可是,人生就像一场接力赛,原生家庭只是第一棒而已啊。

后面的路,你是可以自己跑出来的,除非,你不想跑,也不想赢。

当你自暴自弃想要认命的时候,请你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自己:你长大了,你长大了……

4

怎样走出原生家庭,获得新生?

有三个关键词:接纳、改变、忽视。

01

接纳

接纳什么呢?接纳那些你不能改变的东西。

大部分东西都是你无法改变的,父母的三观、思想、家庭的生活模式、个人习惯等等太多太多。

如果你试图去改变,除了失望和难过,你将一无所获。

父母的样子已经固化了,你想改变一个人30年、50年形成的东西,几乎不可能。

只有当你接纳了你无法改变的这个事实,今后你跟父母的冲突和争吵就会变少。

因为你知道父母的三观不必跟你一样,他们的思维你也扭转不了。

02

改变

那我们都能改变哪些东西呢?

改变我们的认知,改变我们的习惯,改变我们的处事方式,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停读书和学习,去结交更厉害的人,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边界。

把原生家庭那些负面的认知抛开,重新树立一套自己的体系。

有的人一边天天抱怨着原生家庭的影响,一边又在各种决策、各种选择上听从父母的意见,甚至在经济上依赖于父母,最后再怨父母说错了,给自己选的路选错了,可是你才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

03

忽视

你可以有意识地忽视父母对你的负面评价,父母说你不优秀,你就不优秀吗?父母说你做什么事不行,你就真的不行吗?

很多时候忽视也是一种能力,当你不轻易被影响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走出原生家庭。

还要学会忽视父母的课题,如果课题分离你一时间很难做到,那就学会忽视父母的课题部分,不归你管的你就当没看见、没听见。

最后,理想的父母是不存在的,你也是有选择的,把父母还给父母,把自己交给自己吧。

- End -

4 阅读:42

心链读书

简介:用心理学链接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