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抵制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内幕

云飞四海 2024-04-22 15:48:03

第22届奥运会于1980年7月19日至8月3日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市举行。在取得本届奥运会举办权之前,莫斯科市曾提出过申办1976年奥运会的请求。1970年,国际奥委会阿姆斯特丹会议对1976年奥运会会址进行表决,开始时莫斯科曾一度领先,急不可待的塔斯社不等最后结果出来,就抢先向全世界播发了莫斯科获胜的消息,结果,“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原先支持洛杉矶的泛美集团把票都投给了蒙特利尔,使莫斯科市快要到手的胜利就这样丧失了。

1972年,在慕尼黑奥运会期间,莫斯科市又向国际奥委会提出主办1980年夏季奥运会的申请,曾举办过奥运会的美国西部城市洛杉矶同时也提出了主办申请,成为莫斯科市的唯一竞争对手。1974年10月27日,国际奥委会在维也纳举行第75次会议,对第22届奥运会会址进行最后裁决,基拉宁主席做出一项决定,最后的表决结果将作为“一致通过”向外界宣布,投票情况不予公布。当时正是东西方缓和的高潮时期,美苏两个大国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两国最高领导人多次互访,美苏关系正在走出“冷战”的死胡同。这种国际政治风云的大气候对本届奥运会举办地的最后投票,产生了重大影响,几乎所有选票都赞成由莫斯科主办1980年奥运会。这样,已经有70多年历史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其历史上第一次由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首都主办。

1975年8月,莫斯科成立了奥运会筹委会,由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建委主席伊格纳索·诺维科夫出任组委会主席。他们兴建和改建了许多体育设施,使莫斯科体育场馆来了个大发展,大型体育场从原先的五十多个增到近七十个,人工游泳池从三十多个发展到六十多个,体育馆由一千三百多个增到一千六百多个。据外电报道,莫斯科为主办这届奥运会耗费了90亿美元。这在奥运会史上是创纪录的数字。

位于莫斯科西南部的鲁日厄克夫列宁中央体育场是奥运会的主赛场。这个中央体育场经过翻修和扩建,可以容纳10.2万名观众。场内装有新型照明系统,可以进行现场彩色电视转播;安装了先进的通讯、信息、裁判、仪表等系统,能迅速公布比赛成绩。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田径比赛、足球赛将在这里举行。游泳、水球、体操、篮球、排球等竞赛场馆,设在中央体育场附近。帆船项目则安排在爱沙尼亚首府塔林。这是一个有九十余年历史的帆船运动基地。这次足球除半决赛、决赛在莫斯科中央体育场进行外,其他比赛分散在列宁格勒“基洛夫”体育场(可容八万观众)、基辅“共和国”体育场(可容十万观众)和明斯克“迪纳摩”体育场(可容五万观众)。

奥运村位于米丘林大街的末端。整个奥运村占地100公顷,按居民小区的形式兴建,由18幢16层的大楼组成。楼房按单元房设计,每个单元2~3个房间,每间住两人,总共可以安排四五万人居住。按照组委会事先预计,将有一百三十多个国家报名参赛,运动员人数要超过历届,达到12000人。此外,还会有3500名国际体育界人士、850名贵宾、7500名记者以及五十多万国内外旅游者。

然而,苏联进攻阿富汗的隆隆炮声把许多本来准备参加本届奥运会的国家堵在了奥运会赛场之外,给本届奥运会带来了空前的厄运。

1978年4月27日,与中国、苏联、伊朗、巴基斯坦接壤的阿富汗“武装部队革命委员会”推翻旧政府,组成了新政府,当时,亲苏的人民民主党总书记塔拉基任革命委会主席兼总理。在这个政府内,安排了苏联大批军政人员充当顾问,他们几乎控制了阿富汗政府各个部门和军队连以上的单位。1978年12月,塔拉基与苏联签订了为期二十年的“友好睦邻合作条约”,把苏联对阿富汗的控制以条约形式进一步巩固起来。但不久,这个执政后的人民民主党内部出现了严重的派系倾轧,亲苏的卡尔迈勒被迫流亡苏联。苏联政府不断对新政府施加压力,在一切外交手段无法生效后,苏联政府于1979年12月25日、26日两天向阿富汗空运十万军队,27日,苏联直接参与阿富汗政变。阿富汗主席阿明被处决,卡尔迈勒回到喀布尔,组织新政府。

苏联对阿富汗的军事入侵立刻在国际上掀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国家政府舆论纷纷谴责苏联的入侵行为,要求苏联军队立即撤军。世界局势变得异常紧张起来。北约组织召开特别会议,密切注视事态发展。12月31日,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六国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协调行动。会议首次提到了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1980年1月,北约理事会进一步讨论了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可能性。会上大家达成了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一致意见。紧接着,美国总统卡特分别致函一百多个国家,呼吁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到月底,已有二十多个国家表示响应美国的这项呼吁。

1980年2月19日,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退伍军人团的一次会议上说,苏联必须在2月20日以前从阿富汗撤军,否则美国就将抵制莫斯科夏季奥运会。

1980年2月初,美国总统顾问卡特勒由华盛顿飞抵柏林,与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商谈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事宜。卡特勒给基拉宁带去了卡特总统的明确态度:要求国际奥委会推迟或取消莫斯科奥运会。

基拉宁本着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分开的原则,没有同意卡特总统的要求。他明确表示:重要的是举办奥运会,而不是在哪里举办。举办的决定一旦作出,所有的国际体育组织、各国体育组织以及成千上万的人都应在法律和道义上对此承担义务。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2月19日写信给英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丹尼斯·福洛斯,要求英国运动员不去莫斯科参加夏季奥运会。她在信中说:“苏联以一个站不住脚的借口入侵了阿富汗,并且继续占领着这个主权国家,这违反了国与国之间和人民与人民之间关系的所有准则。”她指出,如果运动员在这种情况下去莫斯科,那就可能会被看作是宽恕了这一国际罪行。

后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奥委会的147个会员中,有66个成员和十多个国家的五十多个单项协会未参加比赛,以抗议苏联对阿富汗的侵略。

国际奥林匹克运动面临着极大的危机。2月12日,国际奥委会从体育运动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各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的行动进行了冷处理。国际奥委会宣布:国际奥委会的主要负责对象是世界各地的年轻运动员,它应当保证奥运会按照国际奥委会的原则和规定每四年举行一次,第22届奥运会仍然在莫斯科举行,并且把5月24日作为接受或拒绝邀请的最后期限。这次声明谨慎地指出:“国际奥委会特别注意到美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困难处境,并希望它继续努力使其运动员能够参加比赛。国际奥委会同时也要求莫斯科组织委员会和苏联国家奥委会向本国政府最高领导通报给许多国家的奥委会带来困难的有关情况。”声明最后说:“国际奥委会无力解决世界上的政治问题,呼吁所有国家的政府,特别是大国政府,共同解决它们之间的分歧。”就在国际奥委会发布上述声明的当天,美国政府立即作出反应,表明坚决抵制国际奥委会的决定。

反对在莫斯科举行奥运会的国家提出了许许多多的替代方案。有的人提出易地举行;有的提出延期举办;有的人提出干脆取消这届奥运会。也有人主张把莫斯科奥运会降格举行:不挂国旗,不奏国歌,没有国家代表性,只是运动员之间的比赛。许多国家表示,如果苏联不从阿富汗撤军,将不派政府代表或外交代表出席奥委会。面对汹涌而来的抵制浪潮,苏联方面采取了各种反抵制的手段。他们开动宣传机器说,“体育运动和政治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抵制运动发起之初,苏联政府就派人四处游说。最后,苏联表示愿意向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的国家提供280万美元的援助,来吸引更多的国家参加奥运会。

美国则带头联合日本、西德、加拿大等奥运成员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美国、英国、西德、瑞士、日本、澳大利亚的许多人取消了参观莫斯科奥运会的订票。美国、比利时、西德、澳大利亚等国的邮政机构停止了印刷或发行莫斯科奥运会的纪念邮票。英国的布纳医药公司撤销了对莫斯科奥运会的赞助。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也决定停止向莫斯科奥运会供应饮料。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广播公司还取消了转播莫斯科奥运会的合同。美国政府甚至决定:在1980年7月19日开幕的莫斯科奥运会前夕的7月16日至17日,在美国东部的费城举行国际田径赛,激请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国家的运动员参加。加拿大、西德、挪威、瑞士、意大利、新西兰、肯尼亚、埃及、中国等20多个国家的运动员报名参加了在费城举行的国际比赛。

美国不仅以举办费城国际田径赛的方式抵制莫斯科奥运会,而且还曾密谋在非洲的科特迪瓦举办类似于奥运会的体育比赛,以达到与苏联分庭抗礼的目的。解密文件显示,美国外交官曾经大力游说前法国殖民地、位于西非的科特迪瓦勇敢地挑起大梁,主办“奥运类型的体育赛事”。美国政府花费大量的精力游说国际奥委会,希望支持他们的做法。不过这一计划最终没有能够变成现实。所以,在莫斯科奥运会闭幕式上,美国拒绝按照惯例升起下一届奥运会东道主美国的国旗。

4月份,刚刚恢复奥运会合法资格不久的中国奥委会发表声明,表示坚决抵制奥运会。中国奥委会在北京召开的全体委员会议上作出决定:“只要苏联当局拒绝尊重奥林匹克的崇高宗旨,在1980年5月24日前不从阿富汗全部撤出其武装部队,中国奥委会将不派运动员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第22届奥运会。”从7月中旬到9月上旬,中国又邀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西德、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游泳、跳水等水上运动队以及香港游泳、跳水队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和比赛。来访的美国游泳、跳水队,加拿大和新西兰的跳水队,西德的游泳、跳水、水球队,均为本国的奥林匹克队伍。因此,他们到中国的访问和比赛被认为是一种抵制行为。

5月29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说,已有27个成员国正式拒绝前往莫斯科,5个国家在报名截止时没有答复,只有85个国家表示参加。6月19日,国际奥委会宣布,拒绝者增加到42个国家,未答复的有20个国家,接受邀请的国家减少到83个。同日,欧洲13国正式决定不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的开幕式。7月16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勋爵宣布,西班牙人萨马兰奇出任第七任国际奥委会主席。

运动会于7月19日下午2点在莫斯科中央体育场正式开幕。苏联党政领导及国际奥委会主要官员出席了开幕式。国际奥委会主席基拉宁主持了他任期内最后一届奥运会。东道主竭力想把开幕式搞得五彩缤纷、隆重热烈,他们甚至模拟希腊女神和希腊古老的马车的行列,渲染和平友谊的气氛。开幕当天,气候不佳,主办当局不得不出动6架飞机,在云层中喷洒化学药剂,驱散飘浮在体育场上空的乌云。但是,另一片抵制的“乌云”是无法驱散的。

因1976年蒙特利尔利用卫星传递的方法遭到了反对,本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奥林匹克火炬点燃恢复了传统方式,进行火炬接力传递。6月19日火炬于奥林匹亚点燃,7月18日传到莫斯科。7月19日持火炬进入主体育场内的是苏联三届奥运会三级跳远冠军维克托·萨涅耶夫,他绕场跑一周后,将火炬转交给了苏联著名篮球运动员谢尔盖·别洛夫,后者最后完成了点燃塔上火焰的使命。代表运动员宣誓的是苏联上届奥运会体操明星弗拉季米尔·安德里亚诺夫。代表裁判员宣誓的也是苏联著名运动员、三届奥运会摔跤冠军亚历山大·梅德韦季。

莫斯科奥运会成了奥运史上一次投资最大、收益最小的奥运会,被称为“一次残缺的奥运会”。国际奥委会承认的147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公开抵制或拒绝参加的占2/5,参赛的仅有81个国家和地区。这个数字甚至低于20年前罗马奥运会的参赛水平。运动员仅为5872人,其中女子1274人;苏联运动员人数最多,为534人。

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坚决执行抵制政策,没有参加奥运会。英国政府决定抵制,但只有马术、帆船、曲棍球等协会响应。国会辩论时,一些运动员身穿运动服在国会走廊里静坐示威,要求参加奥运会。英国奥委会不顾政府的压力,仍组织了大型代表团,英国奥委会的行动对西欧许多国家的参赛起了鼓励作用。瑞士、法国、丹麦等虽然参加了奥运会,但是决定在任何仪式上都不出现本国国旗,不演奏本国国歌,一切以奥委会会旗、会歌作为替代。在奥林匹克会旗交接仪式中,因加拿大属抵制国家行列,上届主办城市蒙特利尔市长只派了代表将奥林匹克会旗交给了莫斯科市。凡此种种,大大冲淡了会场的热烈气氛,也给关心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人们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本届竞赛项目仍为21个大项,但单项数从上届的198项增到本届的203项。引人注目的是女子曲棍球首次进入奥运会大门,苏联第一次参加全部大项比赛。

抵制也使比赛成绩受到影响。由于上届奥运会非正式团体总分列前十名的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拒绝参加,田径、游泳、体操、柔道所受的影响尤为明显,有的甚至不能反映当时的世界实际水平。

人们评论说:莫斯科奥运会金牌贬值达50%。因抵制而失去比赛机会,对运动员来说是终生的遗憾。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参加奥运会与其他高手同场竞技是其运动生涯中的头等大事,为了参加奥运会,至少要作4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准备,而一个优秀运动员出现成绩高峰的时间和次数是很有限的,如果错过了一次奥运会,也许在其整个运动生涯中都再没机会站在奥运会这个体育最高水准的舞台上。

这次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抵制运动,给许多人留下了终生的遗憾,错失的机会永远不会再来,所有的人都希望这样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了。这届奥运会由于安保措施严密,没有出现安全问题,但却发生了运动员因为奥运村提供的饮食不卫生而呕吐腹泻事件。爱尔兰队80名运动员中的60人,因为细菌感染而腹泻呕吐不止,被送进医院抢救,弄得各国选手人心惶惶。

0 阅读:194

云飞四海

简介:写好的文章,推荐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