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友好的尼赫鲁,被印度称为邪教,下一个25年,莫迪要死磕中国

奕奕说国际 2024-03-22 19:52:05

日前,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严厉批评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称人们需要停止对尼赫鲁的“邪教崇拜”,并且攻击其“误解了巴基斯坦和中国”。

【苏杰生多次公开批评尼赫鲁】

苏杰生对尼赫鲁的批评不是一次两次了。今年1月苏杰生接受采访时就称,尼赫鲁当年与中国打交道时,太过“理想主义”,应该更“婆罗多”一点,言下之意就是说尼赫鲁对中方太过“仁慈”,应该更加强硬一点。苏杰生还说尼赫鲁的对华政策让印度很“被动”,远远比不上莫迪政府的“现实”主义。

那么尼赫鲁真的有苏杰生说的那么不好吗?当然不是的。

要知道,尼赫鲁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并也是印度有史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对于印度来说,尼赫鲁的地位非常关键,他所颁布的对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改革计划,为印度的现代化和国际地位奠定了基础。

在对华关系上,尼赫鲁也表现出了友好与尊重的态度,他认为印度与中国是天然的同盟,两国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并怀有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理念,并且声称“中印友谊是构成世界和平的基础”。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那段时间,尼赫鲁是最早确认中国合法性的领导人之一,并且还多次出面批评美国的遏华政策。

【尼赫鲁对华政策较为友好】

而苏杰生之所以铆足了劲儿,对这个已经逝世将近60年的“大前辈”发起攻击,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其一,苏杰生此举是为了莫迪印度大选做准备。今年的印度大选中,莫迪铆足了劲儿想要继续掌权,实现第三次连任。而与其所代表的印人党相对立的,正是尼赫鲁此前所领导的国大党。

早在去年开始,国大党就在为选举做准备,甚至整合了其他反对派力量,,成立了“印度国家发展包容性联盟”,打算把莫迪拉下台。值得一提的是,尼赫鲁在国大党中的影响力很大,该党派的核心领导层,几乎都出自尼赫鲁家族;而且尼赫鲁还是印度有史以来,唯一一个实现三次任期壮举的总理。

如今距离印度大选时间越来越近,国大党给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个关键时刻,苏杰生对尼赫鲁发起攻击,还称其对华“软弱”,无非就是想借此打击把尼赫鲁奉为圭皋的国大党,为莫迪选举减轻一些压力。

其二,为莫迪接下来的对华路线铺路。尼赫鲁被不少人看做是“亲华派”的代表,而莫迪在对华态度上并不友好。

【莫迪已提前制定好下一个25年计划】

日前莫迪发布竞选演讲时表示,已经提前制定好了未来25年内的印度路线,力图把印度打造成为一个“没有他,任何全球航班都无法起飞”的国家,直白点来说就是,就是要让印度要成为国际地位中举足轻重的国家。在印度把中国作为最大“假想敌”的背景下,莫迪的这一目标显然是冲着我们来的。

事实上,莫迪未来25年的计划不止说了一次,早在2022年,莫迪就表态称要带领印度在25年内全面超越中国,成为发达国家,但从目前的状况看,莫迪的这一想法实现可能性不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经济发展水平看,虽然当前印度经济发展水平不低,但这只是一种虚假繁荣现象,实际上印度经济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投资萎缩,印度“外企坟场”的称号,导致不少外国大企业纷纷撤资逃离印度;还有在制造业方面,印度的制造业比重不高,尤其是在GDP中的比例只有约14%;以印度现在的状况,想要在未来25年内解决这些问题,显然十分困难,而且与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相比,印度的经济总量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可预见的短期内,印度很难在经济规模上超过中国。

【印度社会问题严重】

第二,从基础设施方面看:基础设施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印度在基建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与我们存在显著差距。就比如印度的克什米尔铁路线,早在2003年初就开始动工,如今21年过去了,该铁路线仍处于未完工状态;

其三,社会问题上,印度也存在着诸多毛病,如人口过剩,教育水平偏低,贫富差距大,卫生条件较差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很大的努力和长久的时间来解决。而且印度的政治体制,比中国复杂,政策的实施效率相对较低,且受到多元文化、宗教因素影响,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时有发生。

相比之下,中国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就,无论是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还是社会治理,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因此,印度要在25年内超过中国,难度极大。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印度想要超越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目标,其实是无可厚非的,但前提是印度要采取正确的对华态度,如果印方一味将中方视为对手,不断进行打压围堵,就会把自己禁锢在“小院高墙”的圈子里,不仅无法阻挡中方的发展脚步,其“大国梦”估计也就止步于此了。



3 阅读:1394
评论列表
  • 2024-03-22 22:47

    尼赫鲁对华友好,怎么会有中印自卫反击战?

  • 2024-03-23 06:07

    作死的步伐!!有点阳光就灿烂,飘吧,飘向地狱……

奕奕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