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范儿的拜师礼成为中医药人才相承的最好见证

大河健康报 2024-05-16 19:41:09

河南日报记者 李倩

递拜师帖、行拜师礼、奉茶献花,老师回帖、赠中医书籍和葫芦……古朴庄重的拜师仪式,是中医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最好见证。

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活态传承的独特方式,俗称“师带徒”的师承教育模式,正源源不断地为中医药的传承发展输送大量人才。

5月8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里,在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和众多中医药学名家的见证下,全国第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南省仲景方药技能大师许二平教授正式收了7个徒弟。

10天前,“吾愿执弟子之礼,拜之于师门,遵恩师教诲,怀救世之心……”来自北京、上海、广州、陕西、天津等地的22名中医药领域青年人才齐聚郑州共诵拜师帖,向全国名中医赵文霞教授拜师,成为其学术经验传承的第二批弟子,95岁国医大师张磊亲自到场,见证其师承弟子赵文霞的收徒仪式。

两年多前,还是相似的情景。在国医大师张磊首届13名弟子出师仪式上,作为弟子之一、已是中医肝胆病学知名专家的赵文霞向恩师行拜谢礼,国医大师张磊对弟子们孜孜训勉。

有的已是名医大腕,甚至是相关领域的专家、医院的学科带头人,为啥还要拜师学习?

这与中医药的师承教育离不开关系。几千年的中医药发展史上,名医、名师灿若星辰,“师带徒”既是中医药的传统传承方式,也是继承名老中医衣钵的重要方式。通过师承教育,能让凝聚了几千年智慧和经验的中医文化薪火相传。

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是每个中医人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看着弟子学成出师,国医大师张磊仍叮嘱弟子不放过一个“细”字:“从细处着眼,从书本学习,向临床讨经验,还要开好‘有药处方和无药处方’,走正确的中西医结合道路。”

如果说有药处方可以从临床经验和中医经典中习得,那“无药处方”便是靠口传心授的悟性、医术仁心的磨炼,用一辈子的修行来践行“大医精诚”。

“师父以‘方小、药少、量小、效奇’蜚声杏林,也是我们弟子们一直想要传承下去的诊疗经验。”首届省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孙玉信教授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长期临床工作后,医术进入瓶颈期,有的病反复治疗效果不显著,非常苦恼。

于是,他开始跟随张磊老师学习,这一学就是3年。

近年来,《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多个政策文件对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要通过建设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等项目,以师承教育带动中医药人才建设。

截至目前,河南省建设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4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和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共160个;有国医大师4人,全国名中医7人,中医药首席科学家1人,岐黄学者6人,河南省名中医111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180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格局正逐渐形成。

目前,河南也在积极创新中医药师承教育,不断探索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

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辅相成,是充实中医药人才队伍举足轻重的培养途径,河南省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着力发展创新中医药师承教育,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师承过程管理,扩大师带徒范围和数量,培养出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

0 阅读:8